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社会认同视角下的音乐行为研究--以新疆返城的南京知青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5页
    一、选题依据第7-8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页
    三、前人研究概况第8-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歌舞青春——南京支边知青的音乐行为第15-29页
    第一节 青春之歌第15-21页
        一、个人演唱第15-17页
        二、集体合唱第17-21页
    第二节 汉人维舞第21-24页
        一、起源与发展第21页
        二、舞蹈类型第21-24页
    第三节 寄情于乐第24-29页
        一、伴奏音乐第24-25页
        二、伴奏乐器第25-29页
第二章 行为背后——南京知青的身份诉求第29-38页
    第一节 诉求的机会第29-30页
        一、老年文化活动第29-30页
        二、知青文化活动第30页
    第二节 诉求的动机第30-33页
        一、光荣的社会实体第30-32页
        二、失落的心理群体第32-33页
    第三节 诉求的核心——“认同”第33-38页
        一、集体记忆的重构第33-35页
        二、寻求积极特异性第35-38页
第三章 认同符号——音乐行为的功能性第38-48页
    第一节 作为情感表达的音乐行为第38-41页
        一、生理调节第38页
        二、心灵寄托第38-41页
    第二节 作为认同符号的音乐行为第41-44页
        一、“大价钱”的达卜第41-42页
        二、“不发声”的热瓦普第42-44页
        三、正宗的维吾尔族服饰第44页
    第三节 音乐文化的“使者”第44-48页
        一、习得异文化第44-45页
        二、传播异文化第45-48页
结语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第55-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极致的张力—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技法研究
下一篇:高职新手型熟手型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类型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