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 (一)艺术场馆的发展与教育功能的增强 | 第8-9页 |
|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不断拓展 | 第9页 |
| (三)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9-10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丰富了美术课程内容 | 第10页 |
| (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10页 |
| (三)改变“一课一练”的单课时教学模式 | 第10-11页 |
| (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特色资源,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第11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一)美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综述 | 第11页 |
| (二)博物馆、美术馆教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四、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泰安市艺术场馆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 一、小学美术教学开发利用艺术场馆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5-16页 |
| (一)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 (二)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 第16页 |
| 二、泰安市艺术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16-19页 |
| (一)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 | 第16页 |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17页 |
| (三)解决方案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泰安市艺术场馆资源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分析 | 第19-26页 |
| 一、泰安市艺术场馆资源分析 | 第19-22页 |
| (一)岱庙资源介绍 | 第19-21页 |
| (二)泰安市美术馆资源介绍 | 第21-22页 |
| (三)大汶口文化遗址 | 第22页 |
| 二、场馆资源与美术教材关联整合 | 第22-26页 |
| (一)小学美术湘版教材内容呈现(表格一) | 第22-24页 |
| (二)场馆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提炼(表格二)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基于艺术场馆资源的小学美术单元课程设计策略——以“千年传承拓印之美”单元课程为例 | 第26-32页 |
| 一、课程设计理念 | 第26-27页 |
| (一)整合场馆资源,重组教材 | 第26页 |
| (二)丰富教学形式 | 第26页 |
| (三)面向全体学生 | 第26页 |
| (四)注重创新能力 | 第26-27页 |
| (五)拓展人文视野 | 第27页 |
| 二、课程教学目标 | 第27页 |
| (一)知识与技能 | 第27页 |
| (二)过程与方法 | 第27页 |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第27页 |
| 三、单元课程设计思路 | 第27-30页 |
| (一)主题设计的原则 | 第27-28页 |
| (二)实施过程 | 第28-30页 |
| 四、教学评价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基于艺术场馆资源的小学美术单元课程内容设计——以“千年传承拓印之美”单元课程为例 | 第32-54页 |
| 一、第一主题:高雅情趣鱼拓欣赏 | 第32-38页 |
| (一)教学目标 | 第32页 |
| (二)教学策略 | 第32页 |
| (三)教学建议 | 第32-38页 |
| 二、第二主题:潜心研习砖拓技法 | 第38-44页 |
| (一)教学目标 | 第38页 |
| (二)教学策略 | 第38页 |
| (三)教学建议 | 第38-44页 |
| 三、第三主题:探寻岱庙碑拓生姿 | 第44-48页 |
| (一)教学目标 | 第44页 |
| (二)教学策略 | 第44页 |
| (三)教学建议 | 第44-48页 |
| 四、第四主题:放眼生活趣拓流长 | 第48-54页 |
| (一)教学目标 | 第48页 |
| (二)教学策略 | 第48页 |
| (三)教学建议 | 第48-54页 |
| 第五章 教学实践中的总结与建议 | 第54-56页 |
| 一、教学总结 | 第54页 |
| 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54-56页 |
| (一)遇到的问题 | 第54-55页 |
| (二)解决的办法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注释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63页 |
| 附录一 | 第61-62页 |
| 附录二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