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3 技术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页 |
1.3.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 | 第18-34页 |
2.1 数据采集 | 第18-23页 |
2.1.1 交通数据 | 第18-19页 |
2.1.2 数据采集技术 | 第19-20页 |
2.1.3 交通数据重构 | 第20-23页 |
2.2 数据预处理 | 第23-31页 |
2.2.1 交通流参数计算 | 第23-25页 |
2.2.2 异常数据识别 | 第25-27页 |
2.2.3 异常数据修复 | 第27-31页 |
2.3 仿真实验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交通指数计算 | 第34-47页 |
3.1 交通指数体系研究 | 第34-38页 |
3.1.1 交通状态的划分 | 第34页 |
3.1.2 交通指标选取 | 第34-36页 |
3.1.3 交通指数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3.2 逻辑回归算法 | 第38-41页 |
3.2.1 逻辑回归算法 | 第38-40页 |
3.2.2 基于高维交通流参数的分层逻辑回归算法模型 | 第40-41页 |
3.3 基于HTFP-L模型的交通指数计算 | 第41-45页 |
3.3.1 道路指数 | 第41-42页 |
3.3.2 路口指数 | 第42-44页 |
3.3.3 区域综合指数 | 第44-45页 |
3.4 仿真实验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交通运行指数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7-66页 |
4.1 系统整体概述 | 第47-48页 |
4.2 组件集成 | 第48-50页 |
4.2.1 地图展示 | 第49页 |
4.2.2 拥堵排行 | 第4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4.3 详细实现细节 | 第50-60页 |
4.3.1 地图绘制 | 第50页 |
4.3.2 图表展示 | 第50-52页 |
4.3.3 数据库设计 | 第52-59页 |
4.3.4 框架整合 | 第59-60页 |
4.4 应用案例 | 第60-65页 |
4.4.1 项目背景 | 第60-61页 |
4.4.2 效果展示 | 第61-65页 |
4.4.3 项目意义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6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