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SCR技术介绍 | 第13-22页 |
1.2.1 SCR系统的组成 | 第13-16页 |
1.2.2 SCR系统的反应过程 | 第16-18页 |
1.2.3 SCR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3.1 沉积物的试验研究 | 第22-26页 |
1.3.2 沉积物的仿真研究 | 第26-27页 |
1.3.3 沉积物的化学分析研究 | 第27-28页 |
1.3.4 尿素的热解反应机理研究 | 第28-3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2章 沉积物的成分分析研究 | 第32-40页 |
2.1 试验设备 | 第32-33页 |
2.2 元素分析 | 第33-35页 |
2.2.1 无机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2.2.2 有机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2.3 定性分析 | 第35-38页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2.3.2 D8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38页 |
2.4 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沉积物各组分的TG-MS试验研究 | 第40-60页 |
3.1 试验介绍 | 第40-41页 |
3.1.1 试验设备 | 第40-41页 |
3.1.2 试验样品 | 第41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3.2 升温热重试验 | 第41-46页 |
3.2.1 三聚氰酸 | 第42-43页 |
3.2.2 缩二脲 | 第43-45页 |
3.2.3 尿素 | 第45页 |
3.2.4 沉积物 | 第45-46页 |
3.3 尿素的恒温热重试验 | 第46-53页 |
3.4 尿素热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59页 |
3.4.1 取样量对尿素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2 升温速率对尿素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56-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热分析技术求解化学反应活化能 | 第60-88页 |
4.1 热分析动力学概论 | 第60-67页 |
4.1.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 第60-62页 |
4.1.2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4.1.3 热分析曲线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64-67页 |
4.2 试验介绍 | 第67页 |
4.2.1 试验设备 | 第67页 |
4.2.2 试验样品 | 第67页 |
4.2.3 试验条件 | 第67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83页 |
4.3.1 Flynn-Wall-Ozawa法求解化学反应活化能 | 第67-72页 |
4.3.2 Friedman-Reich-Levi法求解化学反应活化能 | 第72-79页 |
4.3.3 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求解化学反应活化能 | 第79-83页 |
4.4 误差分析 | 第83-86页 |
4.4.1 Flynn-Wall-Ozawa法误差分析 | 第83-85页 |
4.4.2 Friedman-Reich-Levi法误差分析 | 第85-86页 |
4.4.3 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误差分析 | 第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基于反应机理的沉积物生成量模型及试验研究 | 第88-111页 |
5.1 基于反应机理的沉积物生成量模型的建立 | 第88-93页 |
5.1.1 壁膜模型 | 第88-90页 |
5.1.2 物理结晶模型 | 第90-91页 |
5.1.3 沉积物反应机理模型 | 第91-93页 |
5.1.4 沉积物剥落模型 | 第93页 |
5.2 模型参数辨识 | 第93-98页 |
5.2.1 基于热重试验的机理模型验证 | 第93-96页 |
5.2.2 基于台架试验的沉积物生成量模型验证 | 第96-98页 |
5.3 沉积物生成量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 | 第98-103页 |
5.3.1 柴油机工况参数 | 第98-99页 |
5.3.2 排气管参数 | 第99-101页 |
5.3.3 添蓝喷射系统参数 | 第101-103页 |
5.3.4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03页 |
5.4 沉积物生成量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 第103-109页 |
5.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103-104页 |
5.4.2 沉积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4-106页 |
5.4.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5.4.4 解决方案及验证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6.1 总结 | 第111-113页 |
6.2 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6.3 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