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3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一)建设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适应职称评审权力下放的政策要求 | 第12页 |
(二)完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 | 第12-13页 |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提高学校人事管理水平的现实需求 | 第13-14页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14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高职教师 | 第19页 |
(二)职称评审制度 | 第19-20页 |
七、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制度有效性理论 | 第20-22页 |
(二)公平理论 | 第22-24页 |
八、文献综述 | 第24-31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24-29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第一章 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1-35页 |
一、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标准共用时期(1986年-2000年) | 第31-32页 |
二、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三足鼎立时期(2000年-2016年) | 第32页 |
三、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放权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河南省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现状调查 | 第35-47页 |
一、专业课教师基本资料 | 第35-38页 |
(一)性别情况 | 第35页 |
(二)年龄情况 | 第35页 |
(三)教龄情况 | 第35-36页 |
(四)最高学历 | 第36页 |
(五)职称情况 | 第36-37页 |
(六)是否为双师型教师 | 第37页 |
(七)入职情况 | 第37-38页 |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宏观制度设计 | 第38-40页 |
(一)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规定的主要依据 | 第38页 |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观评价 | 第38-39页 |
(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院系推荐所占的比重 | 第39页 |
(四)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内容 | 第39-40页 |
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对双师素质的要求情况 | 第40-42页 |
(一)双师素质成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 第40-41页 |
(二)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审定标准不一而足 | 第41页 |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提升的两架马车 | 第41-42页 |
四、高职院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情况 | 第42页 |
五、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一)高职教师教学评价内容 | 第42-43页 |
(二)高职院校对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 第43页 |
六、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基本情况 | 第43-46页 |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类别 | 第43-44页 |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科研考核周期 | 第44-46页 |
七、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 | 第46页 |
八、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渠道 | 第46页 |
(二)高职教师最需要的专业提升内容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河南省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55页 |
一、部分高职院校院系考核比重稍大 | 第47页 |
二、学术成果是大多高职院校最核心的考核内容 | 第47-49页 |
三、高职院校对应用型科研与科研推广的重视程度不足 | 第49-50页 |
(一)高职院校对应用型科研的重视程度 | 第49-50页 |
(二)高职院校对科研推广的重视程度 | 第50页 |
四、科研与教学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 第50-51页 |
五、高职院校对教师企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 | 第51-53页 |
(一)教师企业实践 | 第51-52页 |
(二)教师社会服务 | 第52-53页 |
六、高校职称评审规定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有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师职称制度研究 | 第55-61页 |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容分析 | 第55-56页 |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务的设置与任期 | 第55页 |
(二)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称评审机构 | 第55-56页 |
(三)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务评聘标准与程序 | 第56页 |
二、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容分析 | 第56-58页 |
(一)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等级 | 第56-57页 |
(二)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晋升标准与等级 | 第57页 |
(三)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晋升路径 | 第57-58页 |
三、日本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制度分析 | 第58-61页 |
(一)日本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等级 | 第58-59页 |
(二)日本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程序 | 第59页 |
(三)日本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结构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61-71页 |
一、评审理念:职称评审制度应以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为导向 | 第61页 |
二、评审原则:科学性、公平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61-62页 |
三、评审内容: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一)重新审视教学业绩在教师职称晋升中的地位 | 第63-64页 |
(二)合理调整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 第64页 |
(三)建立教师社会服务工作评价体系 | 第64-65页 |
四、评审程序:设置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组织流程 | 第65-66页 |
五、评审模式:建立以岗位类型为基础的分类评价模式 | 第66-67页 |
六、评审方式:从评聘一体过渡到评聘分开 | 第67页 |
七、评审结果反馈:建立职称评审结果分级反馈机制 | 第67-68页 |
八、评审功能:正确发挥职称评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一、著作 | 第73页 |
二、期刊 | 第73-76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9页 |
附录A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调查问卷 | 第79-83页 |
附录B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者及评委会专家调查问卷 | 第83-85页 |
附录C 对高职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的提纲 | 第85-87页 |
附录D 对高职院校评委会专家进行访谈的提纲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
参与课题项目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