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发展与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31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选题缘由第12-14页
        (一)建设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适应职称评审权力下放的政策要求第12页
        (二)完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第12-13页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提高学校人事管理水平的现实需求第13-14页
        (四)个人研究兴趣第14页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一)研究目的第14-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8页
        (一)研究思路第16-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六、核心概念界定第19-20页
        (一)高职教师第19页
        (二)职称评审制度第19-20页
    七、理论基础第20-24页
        (一)制度有效性理论第20-22页
        (二)公平理论第22-24页
    八、文献综述第24-31页
        (一)国内文献综述第24-29页
        (二)国外文献综述第29-31页
第一章 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发展历程第31-35页
    一、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标准共用时期(1986年-2000年)第31-32页
    二、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三足鼎立时期(2000年-2016年)第32页
    三、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放权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第32-35页
第二章 河南省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现状调查第35-47页
    一、专业课教师基本资料第35-38页
        (一)性别情况第35页
        (二)年龄情况第35页
        (三)教龄情况第35-36页
        (四)最高学历第36页
        (五)职称情况第36-37页
        (六)是否为双师型教师第37页
        (七)入职情况第37-38页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宏观制度设计第38-40页
        (一)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规定的主要依据第38页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观评价第38-39页
        (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院系推荐所占的比重第39页
        (四)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内容第39-40页
    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对双师素质的要求情况第40-42页
        (一)双师素质成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第40-41页
        (二)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审定标准不一而足第41页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提升的两架马车第41-42页
    四、高职院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情况第42页
    五、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基本情况第42-43页
        (一)高职教师教学评价内容第42-43页
        (二)高职院校对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第43页
    六、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基本情况第43-46页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类别第43-44页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科研考核周期第44-46页
    七、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第46页
    八、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情况第46-47页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渠道第46页
        (二)高职教师最需要的专业提升内容第46-47页
第三章 河南省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7-55页
    一、部分高职院校院系考核比重稍大第47页
    二、学术成果是大多高职院校最核心的考核内容第47-49页
    三、高职院校对应用型科研与科研推广的重视程度不足第49-50页
        (一)高职院校对应用型科研的重视程度第49-50页
        (二)高职院校对科研推广的重视程度第50页
    四、科研与教学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第50-51页
    五、高职院校对教师企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第51-53页
        (一)教师企业实践第51-52页
        (二)教师社会服务第52-53页
    六、高校职称评审规定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有限第53-55页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师职称制度研究第55-61页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容分析第55-56页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务的设置与任期第55页
        (二)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称评审机构第55-56页
        (三)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职务评聘标准与程序第56页
    二、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容分析第56-58页
        (一)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等级第56-57页
        (二)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晋升标准与等级第57页
        (三)德国职业学院教师职称晋升路径第57-58页
    三、日本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制度分析第58-61页
        (一)日本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等级第58-59页
        (二)日本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程序第59页
        (三)日本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结构第59-61页
第五章 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建议第61-71页
    一、评审理念:职称评审制度应以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为导向第61页
    二、评审原则:科学性、公平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第61-62页
    三、评审内容: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第62-65页
        (一)重新审视教学业绩在教师职称晋升中的地位第63-64页
        (二)合理调整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第64页
        (三)建立教师社会服务工作评价体系第64-65页
    四、评审程序:设置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组织流程第65-66页
    五、评审模式:建立以岗位类型为基础的分类评价模式第66-67页
    六、评审方式:从评聘一体过渡到评聘分开第67页
    七、评审结果反馈:建立职称评审结果分级反馈机制第67-68页
    八、评审功能:正确发挥职称评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第68-71页
结语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一、著作第73页
    二、期刊第73-76页
    三、学位论文第76-79页
附录第79-89页
    附录A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调查问卷第79-83页
    附录B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者及评委会专家调查问卷第83-85页
    附录C 对高职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的提纲第85-87页
    附录D 对高职院校评委会专家进行访谈的提纲第87-89页
致谢第89-91页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91-92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页
    参与课题项目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硕士学位论文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CNKI 2014—2016年硕士论文数据库
下一篇:河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