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帕莱斯特里那与《马切洛斯教皇弥撒》:“完美艺术”时代的最后盛放 | 第7-9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16页 |
上篇 描述性分析及其史学阐释 | 第16-51页 |
第一章 帕莱斯特里那与《马切洛斯教皇弥撒》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帕莱斯特里那其人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帕莱斯特里那的弥撒创作 | 第19-21页 |
一、早期学习时期 | 第19-20页 |
二、风格形成 | 第20页 |
三、教会改革时期 | 第20-21页 |
四、晚期 | 第21页 |
第三节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罗马教会音乐的改革典范 | 第21-26页 |
第二章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基本特征 | 第26-40页 |
第一节 音乐语言的传统特征及其来源 | 第26-31页 |
一、调式 | 第26-28页 |
二、旋律构成 | 第28-29页 |
三、若斯坎一代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与帕莱斯特里那风格 | 第31-33页 |
一、旋律 | 第31-32页 |
二、节奏 | 第32-33页 |
三、词曲关系 | 第33页 |
第三节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的基本结构 | 第33-40页 |
一、织体类型 | 第33-34页 |
二、分段结构及其宗教内涵 | 第34-38页 |
三、以“十字架”为中心的拱形结构 | 第38-39页 |
四、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词曲关系 | 第40-51页 |
第一节 弥撒经文的文本类型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精神性文本修辞 | 第43-46页 |
一、上帝象征 | 第43-44页 |
二、三位一体象征 | 第44页 |
三、文本意义的分层性构建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叙事性文本修辞 | 第46-49页 |
一、动作描绘 | 第46-47页 |
二、场景描绘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内在修辞 | 第49-51页 |
下篇 深层结构阐释 | 第51-68页 |
第四章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的调性和声预示 | 第51-61页 |
第一节 调式和声与调性和声:文艺复兴时期的和声理论与实践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和声组织 | 第53-59页 |
第三节 调性与调式和声结构思维 | 第59-61页 |
一、调式中心的曲式结构原则 | 第59-60页 |
二、音高组织的功能和声思维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的音乐发展方式 | 第61-68页 |
第一节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的创作与分析方式 | 第61-62页 |
第二节 《马切洛斯教皇弥撒》的动机发展与音乐结构 | 第62-66页 |
一、主题动机运用 | 第62-65页 |
二、音乐发展方式 | 第65-66页 |
第三节 从定旋律到自由创作:结构思维建构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