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8-10页 |
(一) 国外有关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创作概况 | 第11-23页 |
第一节 创作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家庭交响曲》接受情况简述 | 第12-16页 |
一、《家庭交响曲》首演时期的接受情况 | 第13-15页 |
二、当代对该作品的定位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作为转折的《家庭交响曲》 | 第16-23页 |
一、《家庭交响曲》之前的音诗创作 | 第18-21页 |
二、《家庭交响曲》之后的创作转向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家庭交响曲》音乐结构逻辑分析 | 第23-59页 |
第一节 结构原则一:一个乐章、四个部分 | 第24-51页 |
一、呈示部—主题群展示 | 第24-31页 |
二、谐谑曲—音乐主题逻辑承接 | 第31-36页 |
三、慢板乐章—主题群的发展再现 | 第36-38页 |
四、终曲—音响性效果展示 | 第38-51页 |
第二节 结构原则二:单乐章套曲 | 第51-54页 |
一、李斯特的影响以及浪漫主义晚期奏鸣曲式的流变 | 第52-53页 |
二、具体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结构原则三:对称回旋曲式 | 第54-59页 |
第三章 《家庭交响曲》音乐材料发展 | 第59-75页 |
第一节 核心音程 | 第59-61页 |
一、核心音程写作历史简述 | 第59-60页 |
二、理查·施特劳斯核心音程写作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动机 | 第61-70页 |
一、动机形态举例 | 第61-68页 |
(一) C-A-F组成的核心音程动机 | 第61-62页 |
(二) 仅以三音组合作为标志的三音音型 | 第62-64页 |
(三) 上行音阶动机 | 第64-68页 |
二、动机贯穿 | 第68-70页 |
第三节 主题衍变 | 第70-75页 |
第四章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创作路径探寻 | 第75-88页 |
第一节 标题与音乐 | 第75-79页 |
一、programme or title | 第75-77页 |
二、标题的意义 | 第77-79页 |
第二节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创作分类 | 第79-83页 |
一、标题逻辑主导 | 第79-81页 |
二、音乐逻辑主导 | 第81-83页 |
第三节 《家庭交响曲》在施特劳斯作品中的定位 | 第83-88页 |
一、《家庭交响曲》中的发展逻辑 | 第83-86页 |
二、《家庭交响曲》与作曲家的其他作品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90-91页 |
(二) 外文文献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