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1-16页 |
1.1.1 研究成果统计 | 第11-13页 |
1.1.2 网络词语相关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1.1.3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 第15-16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6-18页 |
1.2.1 网络词语的定义 | 第16-17页 |
1.2.2 网络词语与新词语 | 第17页 |
1.2.3 造词法与构词法 | 第17-18页 |
1.2.4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页 |
1.3.2 语料来源 | 第18-20页 |
第2章 网络词语造词法的分类 | 第20-32页 |
2.1 语音学造词 | 第20-22页 |
2.1.1 谐音造词 | 第20-22页 |
2.1.2 叠音造词 | 第22页 |
2.2 词法学造词 | 第22-25页 |
2.2.1 词义转化造词(旧词新义) | 第22-23页 |
2.2.2 附加式造词 | 第23-24页 |
2.2.3 重叠造词 | 第24-25页 |
2.3 句法学造词 | 第25页 |
2.3.1 偏正式造词 | 第25页 |
2.3.2 并列式造词 | 第25页 |
2.3.3 补充式造词 | 第25页 |
2.3.4 谓宾式造词 | 第25页 |
2.4 修辞学造词 | 第25-28页 |
2.4.1 比喻式造词 | 第26-27页 |
2.4.2 借代式造词 | 第27页 |
2.4.3 夸张式造词 | 第27页 |
2.4.4 婉言式造词 | 第27-28页 |
2.4.5 仿拟式造词 | 第28页 |
2.5 文字学造词法(拆字造词) | 第28-29页 |
2.6 简缩式造词 | 第29-30页 |
2.6.1 简缩文字造词 | 第29页 |
2.6.2 简缩字母造词 | 第29-30页 |
2.6.3 简缩拼音造词 | 第30页 |
2.7 借词 | 第30-32页 |
2.7.1 外语借词 | 第30-31页 |
2.7.2 方言借词 | 第31-32页 |
第3章 网络词语造词法的发展变化研究 | 第32-44页 |
3.1 网络词语造词方式的发展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3.2 网络词语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33页 |
3.3 各阶段网络词语造词法的发展特点 | 第33-40页 |
3.3.1 第一阶段(2002.12以前) | 第33-35页 |
3.3.2 第二阶段(2003.01-2006.12) | 第35-37页 |
3.3.3 第三阶段(2007.01-2010.12) | 第37-40页 |
3.4 网络词语造词法发展演变的原因 | 第40-44页 |
3.4.1 语言自身变化规律的作用 | 第40-41页 |
3.4.2 语言使用者的变化 | 第41页 |
3.4.3 网络环境的限制 | 第41-42页 |
3.4.4 网络技术的发展 | 第42页 |
3.4.5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4章 网络词语造词法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 第44-50页 |
4.1 网络词语造词法的造词特点 | 第44-45页 |
4.1.1 简约性 | 第44页 |
4.1.2 生动性 | 第44-45页 |
4.1.3 随意性 | 第45页 |
4.1.4 变异性 | 第45页 |
4.2 网络词语造词法的发展趋势 | 第45-47页 |
4.2.1 造词理据日趋合理化 | 第45-46页 |
4.2.2 造词方式逐渐规范化 | 第46页 |
4.2.3 造词手段不断丰富 | 第46-47页 |
4.2.4 词义表达由浅入深 | 第47页 |
4.3 网络词语的规范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A 网络词语年份表 | 第5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