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 | 第18-28页 |
2.1 嵌入式系统 | 第18-20页 |
2.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第18-20页 |
2.1.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第20页 |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20-24页 |
2.2.1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第20-21页 |
2.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结构 | 第21-22页 |
2.2.3 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结构 | 第22-23页 |
2.2.4 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23-24页 |
2.3 虚拟化技术 | 第24-27页 |
2.3.1 虚拟化技术概述 | 第24-25页 |
2.3.2 虚拟化技术分类 | 第25-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ARM TrustZone的双GuestOS的分析 | 第28-36页 |
3.1 ARM架构分析 | 第28-29页 |
3.1.1 ARM处理器简介 | 第28页 |
3.1.2 ARM寄存器 | 第28页 |
3.1.3 ARM CPU模式 | 第28-29页 |
3.1.4 ARM异常处理 | 第29页 |
3.2 ARM TrustZone虚拟化技术 | 第29-34页 |
3.2.1 ARM TrustZone的技术原理 | 第29-31页 |
3.2.2 ARM TrustZone的架构扩展 | 第31-33页 |
3.2.3 ARM TrustZone的软件支持 | 第33-34页 |
3.2.4 ARM TrustZone的主要优势 | 第34页 |
3.3 基于ARM TrustZone的双GuestOS架构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ARM TrustZone的双GuestOS的实现 | 第36-54页 |
4.1 硬件基本环境介绍 | 第36页 |
4.2 开发环境的搭建 | 第36-38页 |
4.2.1 创建交叉编译环境 | 第36-37页 |
4.2.2 配置TFTP服务 | 第37页 |
4.2.3 配置NFS服务 | 第37-38页 |
4.3 双GuestOS的实现 | 第38-53页 |
4.3.1 U-Boot移植 | 第38-44页 |
4.3.2 VMM移植 | 第44-46页 |
4.3.3 TOPPERS/ASP移植 | 第46-49页 |
4.3.4 Linux移植 | 第49-50页 |
4.3.5 文件系统移植 | 第50-52页 |
4.3.6 系统运行结果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