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47页 |
2.1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 | 第20-26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2 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 第21-26页 |
2.2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行机理 | 第26-31页 |
2.2.1 基于交通流时间分布特性的运行机理 | 第26-29页 |
2.2.2 基于交通流空间分布特性的运行机理 | 第29-31页 |
2.3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可靠性研究 | 第31-35页 |
2.3.1 系统可靠性定义 | 第31-32页 |
2.3.2 可靠性评价发展历程 | 第32-35页 |
2.4 基于SD模型的交通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6页 |
2.4.1 SD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2.4.2 系统边界确定 | 第36-37页 |
2.4.3 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76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47-49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7-48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第48-49页 |
3.2 可靠性评价指标研究 | 第49-55页 |
3.2.1 连通可靠性 | 第50-51页 |
3.2.2 行程时间可靠性 | 第51-54页 |
3.2.3 畅通可靠性 | 第54-55页 |
3.3 基于ISM模型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63页 |
3.3.1 ISM模型简介 | 第55-56页 |
3.3.2 ISM模型方法 | 第56-57页 |
3.3.3 基于ISM模型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7-60页 |
3.3.4 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层级递阶结构分析 | 第60-63页 |
3.4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 | 第76-92页 |
4.1 可靠性评价方法分析 | 第76-78页 |
4.2 基于博弈论—BP神经网络的可靠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78-91页 |
4.2.1 基于改进AH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78-80页 |
4.2.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80-84页 |
4.2.3 基于博弈论综合赋权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84-86页 |
4.2.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可靠性评价模型搭建 | 第86-9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 第92-116页 |
5.1 研究对象及背景 | 第92-96页 |
5.1.1 研究对象 | 第92-93页 |
5.1.2 重庆市渝中区交通系统概况 | 第93-96页 |
5.2 重庆市渝中区交通系统可靠性指标量值 | 第96-99页 |
5.3 重庆市渝中区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价 | 第99-104页 |
5.3.1 可靠性评价标准 | 第99-100页 |
5.3.2 可靠性评价指标标准量值 | 第100-101页 |
5.3.3 基于博弈论综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测算 | 第101-104页 |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可靠性计算 | 第104-115页 |
5.4.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104页 |
5.4.2 设计BP神经网络结构 | 第104-105页 |
5.4.3 建立BP复杂神经网络模型 | 第105-112页 |
5.4.4 可靠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5.4.5 重庆市渝中区交通系统可靠性提升建议 | 第113-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 | 第11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