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新课改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 第10页 |
1.1.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同课异构”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流程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 第14页 |
1.3.4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效果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9页 |
2.3 课程基本理念 | 第19-21页 |
3.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以深圳市A校为例 | 第21-42页 |
3.1 A校数学课堂教研活动的相关说明 | 第21-23页 |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3-24页 |
3.3 实施现状分析 | 第24-40页 |
3.3.1 课前准备分析 | 第24-29页 |
3.3.2 课堂实践分析 | 第29-37页 |
3.3.3 课后研讨与反思分析 | 第37-40页 |
3.4 个案研究小结 | 第40-42页 |
4.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42-53页 |
4.1 调查目的 | 第42页 |
4.2 调查对象 | 第42页 |
4.3 调查内容 | 第42-43页 |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3-53页 |
4.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43页 |
4.4.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3-53页 |
5.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与反思 | 第53-60页 |
5.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意义 | 第53-56页 |
5.1.1 促进教师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 | 第53页 |
5.1.2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第53-54页 |
5.1.3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 | 第54-55页 |
5.1.4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 第55页 |
5.1.5 提高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 第55-56页 |
5.2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5.2.1 学校组织协调力度不够 | 第56页 |
5.2.2 教师参与度不够,教研主体意识不强 | 第56-57页 |
5.2.3 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有待加强 | 第57页 |
5.2.4 内容分析不够深入 | 第57页 |
5.2.5 要重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 第57-58页 |
5.3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中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58-60页 |
6.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建议 | 第60-64页 |
6.1 加强协调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 第60页 |
6.2 纠正认知偏差,提高参与热情 | 第60-61页 |
6.3 规范教研流程,追求创新求异 | 第61-62页 |
6.4 培养骨干团队,加强专业引领 | 第62-63页 |
6.5 加强内外联系,拓宽交流途径 | 第63-64页 |
7. 结语 | 第64-65页 |
7.1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