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5页 |
1.1 山核桃概述 | 第17-20页 |
1.1.1 山核桃中的活性成分 | 第17-18页 |
1.1.2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 第20-24页 |
1.2.1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2.2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 第21-22页 |
1.2.3 生物活性肽的功能性质 | 第22-24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山核桃粕抗氧化肽制备 | 第25-35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核桃脱脂粉的制备 | 第26页 |
2.2.2 山核桃蛋白的提取 | 第26页 |
2.2.3 酶解工艺 | 第26-27页 |
2.2.4 总抗氧化值(TAA)的测定 | 第27页 |
2.2.5 水解度(DH%)的测定 | 第27页 |
2.2.6 山核桃多肽制备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单因素试验 | 第28-31页 |
2.3.2 响应面分析 | 第31-33页 |
2.3.3 四个因素之间交互作用 | 第33-34页 |
2.3.4 验证实验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山核桃抗氧化肽的功能特性研究 | 第35-48页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2.1 山核桃粕分离蛋白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 第36-38页 |
3.2.2 超滤分离 | 第38页 |
3.2.3 多肽的溶解性测定 | 第38页 |
3.2.4 多肽的持水性测定 | 第38页 |
3.2.5 多肽的持油性测定 | 第38页 |
3.2.6 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 | 第38-39页 |
3.2.7 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 | 第39页 |
3.2.8 山核桃多肽的热力学分析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3.3.1 山核桃蛋白的酶解动力学模型 | 第39-42页 |
3.3.2 山核桃溶解性 | 第42-43页 |
3.3.3 山核桃多肽的持水性 | 第43-44页 |
3.3.4 山核桃多肽的持油性 | 第44页 |
3.3.5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 第44-45页 |
3.3.6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 | 第45-46页 |
3.3.7 山核桃多肽的热力学分析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山核桃多肽的抗氧化性研究及纯化 | 第48-62页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4.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9-50页 |
4.2.2 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0页 |
4.2.3 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50-51页 |
4.2.4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 | 第51页 |
4.2.5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4.2.6 氨基酸序列测定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4.3.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2-55页 |
4.3.2 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5-57页 |
4.3.3 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57-58页 |
4.3.4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 | 第58页 |
4.3.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纯化肽序列 | 第58-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3页 |
5.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