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引言 | 第12-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可行性分析 | 第13-14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3.2 实证支持 | 第14页 |
2.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自我接纳 | 第14-17页 |
2.1.1 自我接纳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15页 |
2.1.3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 阅读疗法 | 第17-21页 |
2.2.1 阅读疗法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阅读疗法的原理 | 第18-19页 |
2.2.3 阅读疗法的分类 | 第19页 |
2.2.4 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3 交互式阅读疗法 | 第21-24页 |
2.3.1 交互式阅读疗法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交互式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3.研究设计 | 第24-3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3.2.1 自我接纳问卷 | 第24页 |
3.2.2 主观反馈表 | 第24页 |
3.2.3 阅读材料 | 第24-26页 |
3.2.4 数据处理工具 | 第26页 |
3.3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26页 |
3.3.2 实验假设 | 第26-27页 |
3.3.3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3.3.4 研究变量 | 第27-28页 |
3.4 实验程序 | 第28-34页 |
3.4.1 实验过程 | 第28页 |
3.4.2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28-31页 |
3.4.3 实验方案的具体操作 | 第31-34页 |
4.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4.1 自我接纳总体情况 | 第34页 |
4.2 交互组、非交互组、对照组干预前同质性检验 | 第34-35页 |
4.3 交互组、非交互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4.3.1 交互组干预前后自我接纳差异比较 | 第35页 |
4.3.2 非交互组干预前后自我接纳差异比较 | 第35页 |
4.3.3 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接纳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4.4 交互组、非交互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 第36-38页 |
4.4.1 自我接纳干预后后测组间比较 | 第36页 |
4.4.2 自我接纳干预后后测组间差异多重比较 | 第36-38页 |
4.5 干预组成员主观反馈 | 第38-39页 |
4.5.1 印象最深的故事 | 第38页 |
4.5.2 对活动的感悟 | 第38-39页 |
4.5.3 个人成长和改变 | 第39页 |
4.5.4 对领导老师的感受 | 第39页 |
5.讨论 | 第39-44页 |
5.1 自我接纳总体情况分析 | 第39页 |
5.2 三组自我接纳前测差异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5.3 对照组自我接纳的前后测差异比较分析 | 第40页 |
5.4 干预对提高初中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有效性分析 | 第40-42页 |
5.4.1 交互式阅读疗法对初中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影响 | 第40页 |
5.4.2 阅读式阅读疗法对初中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影响 | 第40-41页 |
5.4.3 交互式阅读疗法和阅读式阅读疗法自我接纳后测差异比较 | 第41页 |
5.4.4 交互式阅读疗法与阅读式阅读疗法干预效果的讨论分析 | 第41-42页 |
5.5 实验对象选取的有效性分析 | 第42-43页 |
5.6 阅读材料的有效性分析 | 第43页 |
5.7 学生的主观反馈分析 | 第43页 |
5.8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43-44页 |
5.8.1 研究的不足 | 第43页 |
5.8.2 研究的展望 | 第43-44页 |
6.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附录 | 第5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