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股权激励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股权激励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18页 |
2.2 股权激励的方式 | 第18-20页 |
2.2.1 股票期权(Stock Option) | 第18-19页 |
2.2.2 股票增值权(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 | 第19页 |
2.2.3 限制性股票(Restricted Stock) | 第19页 |
2.2.4 业绩股票(Performance Shares) | 第19-20页 |
2.2.5 经营者持股 | 第20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3.2 契约理论 | 第20-21页 |
2.3.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页 |
2.3.4 激励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聚熵智能公司现行激励制度分析 | 第23-31页 |
3.1 聚熵智能公司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1.1 公司发展历程 | 第23页 |
3.1.2 公司治理模式 | 第23-24页 |
3.2 聚熵智能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的动因分析 | 第24-25页 |
3.2.1 约束作用 | 第24页 |
3.2.2 激励作用 | 第24-25页 |
3.2.3 缓解作用 | 第25页 |
3.3 聚熵智能公司现行人才激励方案 | 第25-28页 |
3.4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 第28-30页 |
3.4.1 盈利能力方面 | 第28-30页 |
3.4.2 人员流动情况分析 | 第30页 |
3.5 现行股权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聚熵智能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优化设计 | 第31-35页 |
4.1 股权激励方式及对象的选择 | 第31-32页 |
4.1.1 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 | 第31页 |
4.1.2 股权激励对象的选择 | 第31-32页 |
4.2 股权激励股票数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4.3 股权激励行权价格及行权条件的确定 | 第33-35页 |
4.3.1 行权价格的确定 | 第33-34页 |
4.3.2 行权条件的确定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结论及保障措施 | 第35-37页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35页 |
5.2 激励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35-37页 |
5.2.1 完善企业组织机构 | 第35-36页 |
5.2.2 加强企业人员培训认知 | 第36页 |
5.2.3 完善薪酬业绩考核制度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注1 | 第40-42页 |
附注2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