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8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4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一) 全纳教育 | 第14页 |
| (二) 特殊需要儿童 | 第14页 |
| (三) 听力有特殊需要 | 第14-15页 |
| (四) 教学策略 | 第15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一) 国内外学前全纳教育研究 | 第15-17页 |
| (二) 关于听力有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的研究 | 第17-19页 |
| (三) 听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全纳教学策略 | 第19-20页 |
| 四、研究流程与方法 | 第20-24页 |
| (一) 研究流程 | 第20-2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24页 |
| 六、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及编码 | 第24-28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 (二) 资料收集及编码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听力有特殊需要幼儿全纳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 第28-67页 |
| 第一节 幼儿园全纳教育行动研究的问题分析 | 第28-40页 |
| 一、听力有特殊需要幼儿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 | 第28-31页 |
| 二、关于教师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 三、关于听力有特殊需要幼儿课堂教学的问题 | 第33-37页 |
| 四、家园共育方面的情况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行动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40-44页 |
| 一、行动研究的流程 | 第40-41页 |
|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 第41-44页 |
|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实施 | 第44-67页 |
| 一、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园教师 | 第44-45页 |
| 二、全纳环境的建立 | 第45-50页 |
| 三、差异教学的实施——更加了解儿童的需要 | 第50-54页 |
| 四、协作教学的实施——调动班级老师的积极性 | 第54-57页 |
| 五、同伴辅导教学的实施——调动班级里其他小朋友的积极性 | 第57-60页 |
| 六、准备性教学的实施——沟通家园合作的桥梁 | 第60-67页 |
| 第三章 效果分析与反思 | 第67-77页 |
| 一、效果分析 | 第67-73页 |
| (一) 听力有特殊需要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成长 | 第67-70页 |
| (二) 教师的发展 | 第70-72页 |
| (三) 笔者的成长 | 第72-73页 |
| 二、行动反思 | 第73-75页 |
| (一) 真正的全纳是要融入幼儿园中的每一点 | 第73页 |
| (二) 教学手段要适合听力有特殊需要幼儿的生理特点 | 第73页 |
| (三) 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使用 | 第73-74页 |
| (四) 教师的评价方式的改变,多以正向行为支持 | 第74页 |
| (五) 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设置 | 第74页 |
| (六) 配合家庭教育,共同施行 | 第74-75页 |
| (七) 实施幼儿园全纳教育,还需加强师资培训 | 第75页 |
| 三、本次研究的遗憾之处 | 第75-77页 |
| (一) 小班的教学模式不适合现在的大班模式 | 第75-76页 |
| (二) 家园合作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 第76页 |
| (三) 研究者能力和经验不足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附录 | 第82-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