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中职学校 | 第11页 |
1.2.2 学前教育专业 | 第11-12页 |
1.2.3 认同 | 第12页 |
1.2.4 专业认同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18-28页 |
2.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18-26页 |
2.1.1 问卷的设计 | 第18-23页 |
2.1.2 问卷的实施 | 第23-26页 |
2.2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28页 |
2.2.1 访谈的设计 | 第26-27页 |
2.2.2 访谈的实施 | 第27-28页 |
3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现状调查 | 第28-49页 |
3.1 江西省DZ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情况调查 | 第28-29页 |
3.1.1 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 第28-29页 |
3.1.2 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 | 第29页 |
3.1.3 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 第29页 |
3.2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呈现 | 第29-32页 |
3.2.1 问卷调查结果呈现的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 第29-32页 |
3.2.2 访谈调查呈现的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 第32页 |
3.3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专业认同状况的差异分析 | 第32-38页 |
3.3.1 不同年级专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 | 第32-33页 |
3.3.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专业认同差异不显著 | 第33-34页 |
3.3.3 不同户籍中职生的专业认同差异不显著 | 第34页 |
3.3.4 不同工作经验中职生的专业认同差异不显著 | 第34-35页 |
3.3.5 不同班级角色中职生的专业认同存差异显著 | 第35-36页 |
3.3.6 是否接受助学金的中职生专业认同差异不显著 | 第36页 |
3.3.7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中职生专业认同差异不显著 | 第36-37页 |
3.3.8 不同学业成绩中职生的专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 | 第37-38页 |
3.4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专业认同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9页 |
3.4.1 选择中职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和动机并非出于内心认同 | 第38-40页 |
3.4.2 专业的各方面状况不符合学生预期导致学生满意度较低 | 第40-44页 |
3.4.3 学习氛围的好坏影响专业认同 | 第44-46页 |
3.4.4 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影响专业认同 | 第46-47页 |
3.4.5 重要他人影响专业认同 | 第47-49页 |
4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49-52页 |
4.1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专业认同状况差异分析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49-50页 |
4.1.1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 第49页 |
4.1.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49-50页 |
4.2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50-52页 |
4.2.1 选择中职学校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50页 |
4.2.2 学前教育专业各方面状况的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50-51页 |
4.2.3 学习氛围和专业学习的态度变化与专业认同相关性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51页 |
4.2.4 重要他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51-52页 |
5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专业认同的几点建议 | 第52-57页 |
5.1 做好中职和学前教育专业两方面的招生宣传工作 | 第52-53页 |
5.1.1 进行正面客观的招生宣传,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 第52-53页 |
5.1.2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 第53页 |
5.2 加强教学条件和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 第53-54页 |
5.2.1 改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条件,打造良好的专业教育环境 | 第53-54页 |
5.2.2 进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保证学生利益 | 第54页 |
5.3 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54-55页 |
5.3.1 学校提供各种校内外条件,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 第54-55页 |
5.3.2 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 第55页 |
5.4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55-56页 |
5.4.1 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 第55页 |
5.4.2 构造积极心理文化的建设,渗透专业认同教育 | 第55-56页 |
5.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56-57页 |
5.5.1 提高班主任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 | 第56页 |
5.5.2 加强课程研究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任职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56-57页 |
6 研究的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