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四) 研究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道德移情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13-26页 |
(一) 道德移情能力概念解读 | 第13-16页 |
1. 道德移情能力的涵义 | 第13-14页 |
2. 道德移情能力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4-16页 |
(二) 道德移情能力的特征 | 第16-21页 |
1.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统一 | 第16-17页 |
2. 道德判断与观点采择的统一 | 第17-18页 |
3. 道德主体的想象与客观现实的统一 | 第18-19页 |
4. 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的统一 | 第19-21页 |
(三) 道德移情能力的结构 | 第21-26页 |
1. 观点采择能力 | 第21-22页 |
2. 想象能力 | 第22-23页 |
3. 道德情感分享与共鸣能力 | 第23页 |
4. 情绪调节能力 | 第23-26页 |
二、培养道德移情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26-36页 |
(一) 培养道德移情能力的必要性 | 第26-32页 |
1. 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必然要求 | 第26-29页 |
2. 提高道德能力的内在要求 | 第29-30页 |
3. 扭转转型期社会道德现状的要求 | 第30-31页 |
4. 克服传统道德教育偏重道德知识传授弊端的要求 | 第31-32页 |
5. 落实基础教育德育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32页 |
(二) 培养道德移情能力的可能性 | 第32-36页 |
1. 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 | 第33-34页 |
2. 能力具有可塑性 | 第34-36页 |
三、培养道德移情能力的策略 | 第36-45页 |
(一) 在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 | 第36-38页 |
1. 在设置的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36-37页 |
2. 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 | 第37-38页 |
(二) 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情感共鸣中形成和发展道德移情能力 | 第38-42页 |
1. 通过角色扮演与教育模拟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38-39页 |
2. 通过情绪追忆与升华、深化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39-41页 |
3. 通过对他人语言表征与微表情的理解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41-42页 |
(三) 在教师移情能力的感染中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42-45页 |
1. 通过教师道德移情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42-43页 |
2.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