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默到对话:走向希望课堂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一、问题的源起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希望课堂之独特意蕴解读 | 第17-37页 |
| 一、希望课堂与几个相关课堂存在形态的辨析 | 第17-24页 |
| (一) 希望课堂与知识课堂 | 第17-19页 |
| (二) 希望课堂与生命课堂 | 第19-21页 |
| (三) 希望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 | 第21-23页 |
| (四) 希望课堂与合作课堂 | 第23-24页 |
| 二、希望课堂的存在可能及其特征 | 第24-27页 |
| (一) 希望课堂的存在可能 | 第24-26页 |
| (二) 希望课堂的存在特征 | 第26-27页 |
| 三、希望教育哲学寄予希望课堂的独特意蕴 | 第27-32页 |
| (一)“对话”教育的不可或缺性 | 第28-29页 |
| (二) 对话对沉默的挑战 | 第29-30页 |
| (三) 希望对对话的超越 | 第30-32页 |
| 四、希望教育哲学赋予希望课堂的生命活力 | 第32-37页 |
| (一) 自由探索的知识氛围 | 第33-34页 |
| (二) 舒缓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34-36页 |
| (三) 富足期待的心理效应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课堂“沉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 | 第37-42页 |
| 一、课堂“沉默”的存在形态 | 第37-39页 |
| (一) 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 | 第37-38页 |
| (二) 绝对沉默与相对沉默 | 第38-39页 |
| 二、课堂“沉默”的负面效应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课堂“对话”的呼唤及希望课堂的曙光 | 第42-46页 |
| 一、压抑的学生:反沉默,要对话 | 第42-43页 |
| 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对话,求平等 | 第43页 |
| 三、对话——希望课堂的曙光 | 第43-46页 |
| (一) 对话与希望教育的关系 | 第44页 |
| (二) 对话情境下希望课堂的曙光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希望课堂”的生成——从沉默到对话 | 第46-52页 |
| 一、打破沉默后的自由对话 | 第46-48页 |
| (一) 自由对话是教师心灵漫步的“音符” | 第46-47页 |
| (二) 自由对话是学生思想跳跃的“音符” | 第47页 |
| (三) 自由对话是师生平等合作的“音符” | 第47-48页 |
| 二、自由对话中的希望课堂 | 第48-52页 |
| (一) 希望课堂的“民主” | 第48-49页 |
| (二) 希望课堂的“自由” | 第49-50页 |
| (三) 希望课堂的“希望”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教育学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