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1.2 国外历史街区概念及交通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我国历史街区概念及交通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历史街区交通问题聚焦 | 第15-16页 |
1.5 历史街区交通优化目标与原则 | 第16页 |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6.1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6.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7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历史街区道路阻抗模型研究 | 第21-37页 |
2.1 历史街区主要交通方式 | 第21-22页 |
2.2 总结历史街区道路形式与交通状况 | 第22-30页 |
2.2.1 历史街区内部典型单行道路 | 第22-25页 |
2.2.2 历史街区内部典型双行道路 | 第25-28页 |
2.2.3 历史街区典型外围连通道路 | 第28-30页 |
2.3 历史街区道路阻抗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4 历史街区道路阻抗函数建立 | 第31-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历史街区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 第37-63页 |
3.1 历史街区单向交通组织的必要性 | 第37-42页 |
3.1.1 历史街区路段交通特点 | 第37-39页 |
3.1.2 历史街区实施单向交通的合理性分析 | 第39-41页 |
3.1.3 历史街区设置单行路实例 | 第41-42页 |
3.2 历史街区路网单向交通方向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 历史街区交通流分配 | 第44-48页 |
3.3.1 交通分配模型的提出 | 第44-45页 |
3.3.2 化模型为仿射尺度梯度投影算法易于处理的矩阵形式 | 第45-46页 |
3.3.3 用仿射尺度梯度投影算法求解模型 | 第46-48页 |
3.4 实例分析 | 第48-62页 |
3.4.1 现状调查 | 第49-54页 |
3.4.2 OD 出行矩阵预测 | 第54-56页 |
3.4.3 路网单向交通组织方向的确定 | 第56-57页 |
3.4.4 实例路网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 第57-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历史街区交叉口优化设计 | 第63-91页 |
4.1 历史街区交叉口特性分析 | 第63-65页 |
4.1.1 历史街区交叉口特点 | 第63-64页 |
4.1.2 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 | 第64-65页 |
4.1.3 行人在绿灯不同时段的步行速度 | 第65页 |
4.1.4 非机动车的过街速度 | 第65页 |
4.2 历史街区交叉口空间优化设计 | 第65-70页 |
4.2.1 车道的功能划分和优化设计 | 第65-67页 |
4.2.2 步行交通的优化设计 | 第67-68页 |
4.2.3 非机动车交通的优化设计 | 第68-70页 |
4.3 历史街区交叉口信号控制管理 | 第70-77页 |
4.3.1 行人流为关键车流的相位方案优化 | 第70-73页 |
4.3.2 考虑行人流量时的相序选择 | 第73页 |
4.3.3 信号配时计算 | 第73-77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77-88页 |
4.4.1 交叉口现状基本概况 | 第77-79页 |
4.4.2 交叉口设施现状 | 第79页 |
4.4.3 交叉口组织现状 | 第79-80页 |
4.4.4 交叉口流量现状 | 第80页 |
4.4.5 交叉口现状问题总结 | 第80-83页 |
4.4.6 交叉口空间优化方案 | 第83-84页 |
4.4.7 信号配时优化方案 | 第84-86页 |
4.4.8 交叉口仿真及评价 | 第86-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5 历史街区交通组织与管理其他建议 | 第91-97页 |
1. 交管部门应积极行动,协调联动多部门、发动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调动全警力量、联合媒体,开展对交通信号配时、标志标线等的排查整改大行动 | 第91页 |
2.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 | 第91-92页 |
3. 路段非机动车道划分 | 第92-93页 |
4. 合理利用各等级道路 | 第93页 |
5. 发动群众“吐槽”不合理信号灯 | 第93页 |
6. 改为计时信号灯 | 第93页 |
7. 由行人过街安全研究衍生出的新型信号灯——按钮式行人过街信号设备 | 第93-94页 |
8. 加强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 | 第94页 |
9. 建立特色慢行系统,塑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和城市景观 | 第94-95页 |
10. 完善支路交通,引进步行交通 | 第95页 |
11. 梳理停车系统,引入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库 | 第95-9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