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一)批判性思维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 第9-10页 |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 | 第10页 |
(三)解决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概述 | 第18-28页 |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 第18-20页 |
(一)词源与起源 | 第18页 |
(二)国外代表性定义 | 第18-19页 |
(三)国内代表性定义 | 第19-20页 |
(四)本文的定义 | 第20页 |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 | 第20-26页 |
(一)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倾向 | 第21-22页 |
(二)德菲尔报告中的批判性思维倾向 | 第22-23页 |
(三)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第23-24页 |
(四)德菲尔报告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第24-25页 |
(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批判性思维 | 第25-26页 |
三、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 | 第28-41页 |
一、量表调查的设计 | 第28-30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8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8-29页 |
(三)调查工具 | 第29-30页 |
二、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41页 |
(一)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的整体现状 | 第30-31页 |
(二)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在各倾向上的现状 | 第31-36页 |
(三)不同年级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的现状 | 第36-39页 |
(四)不同性别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的现状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41-47页 |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 第41-42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41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41页 |
(三)调查工具 | 第41-42页 |
二、当前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第42页 |
(二)教师的观念有待提升 | 第42-43页 |
(三)教师在学情认识上存在不足 | 第43页 |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单一 | 第43页 |
(五)评价学生的方式不科学 | 第43页 |
(六)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不合理 | 第43页 |
(七)批判性思维氛围不浓厚 | 第43-44页 |
三、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4-47页 |
(一)思维传统存在弊端 | 第44页 |
(二)社会文化不够重视 | 第44-45页 |
(三)课堂教学存在“无形的控制” | 第45页 |
(四)教育环境过于“安逸” | 第45-46页 |
(五)考试评价制度有限制 | 第46页 |
(六)教师缺少专业的培训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47-57页 |
一、培养目标层面 | 第47-48页 |
(一)制定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 | 第47页 |
(二)明确批判性思维课程目标 | 第47-48页 |
二、培养实施层面 | 第48-54页 |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 第48-49页 |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 第49-50页 |
(三)日常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 第50-54页 |
三、培养环境层面 | 第54-55页 |
(一)营造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社会文化氛围 | 第54页 |
(二)加强批判性思维校园环境建设 | 第54-55页 |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力量 | 第55页 |
四、评价方式层面 | 第55-57页 |
(一)改革高考评价方式 | 第55-56页 |
(二)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1《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量表》 | 第66-69页 |
附录2《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量表》分量表描述 | 第69-70页 |
附录3《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量表》得分说明 | 第70-71页 |
附录4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访谈记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