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交叉口直行待行区的设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直行待行区适用性研究 | 第17-32页 |
2.1 直行待行区概述 | 第17-18页 |
2.2 设置直行待行区原理分析 | 第18-21页 |
2.3 交叉口空间分析 | 第21-24页 |
2.4 直行待行区的设置条件 | 第24-27页 |
2.4.1 信号交叉口 | 第24页 |
2.4.2 几何空间条件 | 第24-27页 |
2.5 直行待行区适用范围研究 | 第27-31页 |
2.6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直行待行区渠化设计及配套设施研究 | 第32-52页 |
3.1 信号相序 | 第32-35页 |
3.1.1 十字交叉口信号设置 | 第32-35页 |
3.1.2 T型交叉口信号设置 | 第35页 |
3.2 左转弯专用车道和左转专用相位 | 第35-36页 |
3.3 直行待行区交通标线和地面文字 | 第36-39页 |
3.4 直行待行区宽度设置 | 第39页 |
3.5 直行待行区渠化设计 | 第39-47页 |
3.5.1 直行待行区渠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5.2 直行待行区渠化设计步骤 | 第40-42页 |
3.5.3 十字交叉口直行待行区渠化设计方法 | 第42-46页 |
3.5.4 T型口直行待行区渠化设计方法 | 第46-47页 |
3.6 诱导控制设施和交通管理 | 第47-51页 |
3.6.1 直行待行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3.6.2 诱导控制设施 | 第49-51页 |
3.6.3 交通管理 | 第51页 |
3.7 辅助设施 | 第51页 |
3.8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设置直行待行区交通运行效益评价 | 第52-64页 |
4.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52页 |
4.2 设置直行待行区前后通行能力分析 | 第52-63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52-54页 |
4.2.2 确定信号相位方案 | 第54-55页 |
4.2.3 绿灯间隔时间的确定 | 第55-57页 |
4.2.4 确定信号周期 | 第57-58页 |
4.2.5 有效绿灯时间计算 | 第58-60页 |
4.2.6 通行能力计算 | 第60-61页 |
4.2.7 通行能力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4.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64-73页 |
5.1 直行待行区设计实例 | 第64-70页 |
5.1.1 交叉口交通现状 | 第64-66页 |
5.1.2 设置条件分析 | 第66页 |
5.1.3 配套设施设置 | 第66页 |
5.1.4 直行待行区设计 | 第66-67页 |
5.1.5 信号配时方案选择 | 第67-70页 |
5.1.6 通行能力对比分析 | 第70页 |
5.2 仿真评价 | 第70-72页 |
5.3 方案对比分析 | 第72页 |
5.4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