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24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自我接纳 | 第11-15页 |
·心理弹性 | 第15-21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1-24页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第24-40页 |
研究一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现状研究 | 第24-3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4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25页 |
·自我接纳问卷(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 | 第25-26页 |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 第26页 |
5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人口学特点 | 第26-30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人口学特点 | 第30-38页 |
研究二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38-4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2 研究内容 | 第38页 |
3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4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5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接纳的相关 | 第38-39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对自我接纳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干预研究 | 第40-5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2 研究对象和干预设计 | 第40页 |
3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的使用 | 第41页 |
5 研究步骤 | 第41-45页 |
·准备阶段 | 第41-44页 |
·干预阶段 | 第44-45页 |
·干预效果的评估阶段 | 第45页 |
6 活动形式 | 第45-46页 |
·团体游戏 | 第45页 |
·团体讨论 | 第45-46页 |
7 团体干预结果 | 第46-50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0-58页 |
1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人口学特点 | 第50-51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性别特点 | 第50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专业特点 | 第50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年级特点 | 第50-51页 |
·是否独生子女对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 | 第51页 |
·家庭总收入对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 | 第51页 |
·父母文化程度对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 | 第51页 |
2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人口学特点 | 第51-53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性别特点 | 第51-52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专业特点 | 第52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年级特点 | 第52页 |
·是否独生子女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 第52页 |
·家庭总收入对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父母文化程度对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 第53页 |
3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4 干预研究的讨论 | 第54-55页 |
·干预研究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理论基础 | 第55页 |
·实践基础 | 第55页 |
5 对技校学生的几点教育建议 | 第55-58页 |
·学校针对年级的不同,有侧重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55-56页 |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 | 第56页 |
·非独生子女家庭应该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关注 | 第56页 |
·社会给予技校学生更多的理解 | 第56-58页 |
第五部分 总论 | 第58-6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58页 |
·技校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结果 | 第58-59页 |
·技校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59页 |
·团体干预结果研究 | 第59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9-60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9页 |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