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冲突及融合

论文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8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本文的有关界定第10-11页
    1.3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第11-21页
        1.3.1 "两权分离"理论第11-13页
        1.3.2 委托代理理论第13-15页
        1.3.3 目标差异理论第15-19页
        1.3.4 文献回顾第19-21页
    1.4 现有研究的特点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4.1 现有研究的特点第21-22页
        1.4.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5 代理人的"规模偏好"理论——本文提出的一种假设第22-23页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3页
    1.7 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第23-28页
        1.7.1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4-26页
        1.7.2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第26-28页
2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理论分析第28-45页
    2.1 企业规模概念的界定与企业规模的测量标准第28-30页
        2.1.1 企业规模的概念第28页
        2.1.2 企业规模的测量标准第28-30页
    2.2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理论分析第30-35页
        2.2.1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心理状态第30页
        2.2.2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动因第30-35页
    2.3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行为逻辑第35-36页
    2.4 代理人规模偏好与其他目标的一致性第36-45页
        2.4.1 规模与企业知名度、影响力第36-42页
        2.4.2 规模与企业的利润第42-43页
        2.4.3 规模与企业的竞争力第43-45页
3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实证分析第45-49页
    3.1 研究假设第45页
    3.2 样本情况与变量说明第45-46页
        3.2.1 数据来源第45-46页
        3.2.2 变量说明第46页
    3.3 假设1、假设2的实证分析结果第46-49页
        3.3.1 描述性统计第46-47页
        3.3.2 相关性分析第47页
        3.3.3 线性分析第47-49页
3.4 假设3的实证分析结果第49-57页
    3.4.1 整体样本分析第49-52页
    3.4.2 年度样本分析第52-53页
    3.4.3 地区样本分析第53-54页
    3.4.4 行业样本分析第54-56页
    3.4.5 规模样本分析第56-57页
3.5 假设4的实证分析结果第57-75页
    3.5.1 整体样本分析第57-62页
    3.5.2 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利润增长率的企业样本分析第62-67页
    3.5.3 营业收入增长率为正的企业样本分析第67-71页
    3.5.4 营业收入增长率为正,而利润增长率为负的企业样本分析第71-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4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效应分析第77-83页
    4.1 代理人规模偏好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结果上的不同第77-79页
    4.2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积极效应第79-80页
    4.3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消极效应第80-81页
    4.4 代理人规模偏好效应分析所带来的启示第81-83页
5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的理论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第83-97页
    5.1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的理论基础第83-91页
        5.1.1 人性假设理论第83-85页
        5.1.2 行为理论第85-90页
        5.1.3 激励相容理论第90-91页
        5.1.4 需要理论对激励相容理论的贡献第91页
    5.2 相关文献研究第91-97页
        5.2.1 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第92-93页
        5.2.2 外部激励约束机制第93-97页
6 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的评价指标设计第97-105页
    6.1 设计评价指标应考虑的因素及原则第97-99页
        6.1.1 设计评价指标应考虑的因素第97-98页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98-99页
        6.1.3 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第99页
    6.2 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99-105页
        6.2.1 显性评价指标第99-102页
        6.2.2 隐性评价指标第102-103页
        6.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第103-105页
7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机制的选择及路径依赖性第105-120页
    7.1 实现目标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05-106页
    7.2 代理人规模偏好私人收益函数基本模型第106-109页
        7.2.1 代理人规模偏好私人收益曲线第107-108页
        7.2.3 代理人规模偏好私人收益构成第108-109页
    7.3 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第109-115页
        7.3.1 报酬机制第110-111页
        7.3.2 控制权机制第111-112页
        7.3.3 声誉机制第112-113页
        7.3.4 市场竞争机制第113-114页
        7.3.5 内外制度制约机制第114-115页
        7.3.6 相关机构监督机制第115页
    7.4 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措施间的矛盾第115-117页
        7.4.1 代理人持股激励与控制权激励之间的矛盾第115页
        7.4.2 债务约束机制与收购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第115-116页
        7.4.3 股权激励机制与收购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第116页
        7.4.5 在职消费激励与债务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第116-117页
    7.5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措施选择的路径依赖性第117-120页
        7.5.1 目标融合机制的选择要遵守收益成本比较法则第117-118页
        7.5.2 目标融合机制选择的路径依赖性第118-120页
8 研究结论、局限性及未来展望第120-124页
    8.1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120-122页
    8.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后记第133-13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34-135页
详细摘要第135-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威廉·詹姆斯的意识理论研究
下一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联合作用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