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鲍鱼及深加工废弃物利用概述 | 第14-17页 |
1.1.1 鲍鱼简介 | 第14-15页 |
1.1.2 鲍鱼加工及废弃物利用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1.2.1 β-葡萄糖苷酶的简介 | 第17页 |
1.2.2 β-葡萄糖苷酶的来源 | 第17-18页 |
1.2.3 β-葡萄糖苷酶在细胞中的分布 | 第18页 |
1.2.4 β-葡萄糖苷酶的催化反应 | 第18-19页 |
1.2.4.1 催化机理 | 第18-19页 |
1.2.4.2 活性中心结构 | 第19页 |
1.2.4.3 底物特异性 | 第19页 |
1.2.5 β-葡萄糖昔酶的活性测定 | 第19-21页 |
1.2.5.1 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1.2.5.2 比色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6 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 | 第21-22页 |
1.2.6.1 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1.2.6.2 β-葡萄糖苷酶提取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7 β-葡萄糖苷酶分离纯化 | 第22-24页 |
1.2.7.1 β-葡萄糖苷酶初步纯化 | 第22页 |
1.2.7.2 层析柱纯化β-葡萄糖苷酶 | 第22-23页 |
1.2.7.3 β-葡萄糖苷酶的纯度分析鉴定 | 第23页 |
1.2.7.4 β-葡萄糖苷酶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2.8 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 | 第24-29页 |
1.2.8.1 分子量 | 第24页 |
1.2.8.2 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24-25页 |
1.2.8.3 等电点pI、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25-26页 |
1.2.8.4 金属离子、抑制剂 | 第26页 |
1.2.8.5 动力学常数K_m和V_(max) | 第26-29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9-31页 |
1.3.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1.3.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鲍鱼脏器粗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 | 第31-48页 |
前言 | 第31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1-33页 |
2.1.2.1 试验药品 | 第31-32页 |
2.1.2.2 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2.2.1 实验流程 | 第33-34页 |
2.2.2 常规方法提取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 | 第34页 |
2.2.3 超声波细胞粉碎提取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 | 第34页 |
2.2.4 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P-NPG比色法 | 第34-35页 |
2.2.4.1 原理 | 第34页 |
2.2.4.2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2.2.4.3 样品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2.2.4.4 样品β-葡萄糖昔酶活性的计算 | 第35页 |
2.2.5 常规提取β-葡萄糖苷酶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第35-37页 |
2.2.5.1 缓冲液种类对酶活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5.2 缓冲液pH对酶活的影响 | 第36页 |
2.2.5.3 料液比对酶活的影响 | 第36页 |
2.2.5.4 浸提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第36页 |
2.2.5.5 离心转速对酶活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6 常规提取β-葡萄糖苷酶工艺的正交试验 | 第37页 |
2.2.7 验证性实验 | 第37页 |
2.2.8 超声波辅助提取β-葡萄糖苷酶的单因素试验 | 第37-39页 |
2.2.8.1 超声处理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第38页 |
2.2.8.2 超声功率对酶活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2.3.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2.3.2 缓冲液种类对酶活的影响 | 第40页 |
2.3.3 缓冲液PH对酶活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4 料液比对酶活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5 浸提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第42页 |
2.3.6 离心转速对酶活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7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提取工艺优化 | 第43-45页 |
2.3.8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 第45页 |
2.3.9 超声波辅助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45-46页 |
2.2.9.1 超声处理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第45-46页 |
2.2.9.2 超声功率对酶活的影响 | 第46页 |
2.3.10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鲍鱼脏器粗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定及初步分离纯化 | 第48-66页 |
前言 | 第4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8-5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8-50页 |
3.1.2.1 试验药品 | 第48-49页 |
3.1.2.2 试剂的配制 | 第49-50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1-56页 |
3.2.1 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活性的测定-P-NPG比色法 | 第51页 |
3.2.1.1 样品β-葡萄糖苷酶活的测定 | 第51页 |
3.2.1.2 单位体积样品β-葡萄糖苷酶活的计算 | 第51页 |
3.2.1.3 样品β-葡萄糖苷酶活的计算 | 第51页 |
3.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 | 第51-53页 |
3.2.2.1 原理 | 第51页 |
3.2.2.2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1-52页 |
3.2.2.3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3.2.2.4 注意事项 | 第52-53页 |
3.2.3 酶分离、纯化的评价指标 | 第53页 |
3.2.3.1 酶比活力 | 第53页 |
3.2.3.2 酶的回收率 | 第53页 |
3.2.3.3 提纯倍数 | 第53页 |
3.2.4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53-55页 |
3.2.4.1 特征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53页 |
3.2.4.2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53-54页 |
3.2.4.3 缓冲液pH的选择 | 第54页 |
3.2.4.4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54页 |
3.2.4.5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4-55页 |
3.2.5 不同盐析剂的选择 | 第55页 |
3.2.5.1 氯化钠梯度沉淀 | 第55页 |
3.2.5.2 硫酸铵梯度沉淀 | 第55页 |
3.2.6 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3.2.7 β-葡萄糖苷酶透析脱盐、冷冻干燥 | 第5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3.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6-57页 |
3.3.2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最适酶活测定条件 | 第57-60页 |
3.3.2.1 特征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57-58页 |
3.3.2.2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58页 |
3.3.2.3 缓冲液pH的选择 | 第58-59页 |
3.3.2.4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59-60页 |
3.3.2.5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60页 |
3.3.3 盐析剂的选择 | 第60-63页 |
3.3.3.1 氯化钠梯度沉淀 | 第60-61页 |
3.3.3.2 硫酸铵梯度沉淀 | 第61-63页 |
3.3.4 硫酸铵最佳饱和度的确定 | 第63页 |
3.3.5 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纯化结果 | 第63-64页 |
3.3.6 β-葡萄糖苷酶透析液冷冻干燥 | 第64页 |
3.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的成分分析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66-87页 |
前言 | 第66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66-7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66-70页 |
4.1.2.1 试验药品 | 第66-68页 |
4.1.2.2 试剂的配制 | 第68-70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70-7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71-77页 |
4.2.1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的组成成分测定 | 第71-74页 |
4.2.1.1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71-72页 |
4.2.1.2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72-73页 |
4.2.1.3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脂质含量的测定 | 第73页 |
4.2.1.4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73-74页 |
4.2.1.5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4.2.2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酶学性质研究 | 第74-77页 |
4.2.2.1 样品β-葡萄糖苷酶活的测定 | 第74-75页 |
4.2.2.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页 |
4.2.2.3 酶的热稳定性 | 第75页 |
4.2.2.4 缓冲液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页 |
4.2.2.5 酶的pH稳定性 | 第75页 |
4.2.2.6 酶的保存稳定性 | 第75-76页 |
4.2.2.7 酶催化水解p-NPG动力学常数K_m和V_(max)的确定 | 第76页 |
4.2.2.8 金属离子和某些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4.2.2.9 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4.3.1 盐酸标定 | 第77页 |
4.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7-78页 |
4.3.3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组成成分测定 | 第78-79页 |
4.3.3.1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4.3.3.2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78-79页 |
4.3.3.3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79页 |
4.3.3.4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中脂质和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79页 |
4.3.4 鲍鱼脏器β-葡萄糖苷酶粗酶粉末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79-84页 |
4.3.4.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4.2 酶的热稳定性 | 第80-81页 |
4.3.4.3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81页 |
4.3.4.4 酶的pH稳定性 | 第81-82页 |
4.3.4.5 酶的保存稳定性 | 第82页 |
4.3.4.6 酶催化水解p-NPG动力学常数K_m和V_(max)的确定 | 第82-84页 |
4.3.4.7 金属离子和某些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页 |
4.3.5 SDS-PAGE电泳纯度鉴定 | 第84-85页 |
4.3.6 分子量的测定 | 第85-86页 |
4.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