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5-6页 |
摘要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问题 | 第13页 |
1.2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 | 第13-16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4-16页 |
第2章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2.1 理论框架 | 第16-24页 |
2.1.1 引言 | 第16页 |
2.1.2 格式塔理论——转喻统领思想基础 | 第16-21页 |
2.1.3 整合理论——转喻操作基础 | 第21-23页 |
2.1.4 心理模型——转喻推理程序 | 第23-24页 |
2.2 相关文献 | 第24-36页 |
2.2.1 引言 | 第24页 |
2.2.2 转喻 | 第24-29页 |
2.2.3 转喻的语用功能分类 | 第29-30页 |
2.2.4 常规关系:相似和相邻 | 第30-31页 |
2.2.5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 | 第31-33页 |
2.2.6 对“What’s X doing Y”构式的研究 | 第33-36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3 语料来源 | 第37-38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8-44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What’s X doing Y”是言外转喻构式 | 第38-41页 |
4.2.1 “What’s X doing Y”存在言外转喻 | 第38-40页 |
4.2.2 “What’s X doing Y”是言外转喻构式的判定依据 | 第40-41页 |
4.3 “What’s X doing Y”言外转喻构式的特征 | 第41-42页 |
4.4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 | 第42-4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4-48页 |
5.1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 第44-46页 |
5.1.1 与双转喻模式的对比 | 第44页 |
5.1.2 与场境理论的对比 | 第44-46页 |
5.2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评价 | 第46-47页 |
5.2.1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优势 | 第46页 |
5.2.2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不足 | 第46-47页 |
5.3 “What’s X doing Y”的转喻构式的规约化现象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52页 |
6.1 总结 | 第48-49页 |
6.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9-50页 |
6.2.1 理论意义 | 第49页 |
6.2.2 现实意义 | 第49-50页 |
6.3 效度和信度 | 第50页 |
6.4 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