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言外转喻研究

Abstract第5-6页
摘要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6页
    1.1 问题第13页
    1.2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第13-16页
        1.2.1 研究问题第13-14页
        1.2.2 研究目标第14-16页
第2章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第16-36页
    2.1 理论框架第16-24页
        2.1.1 引言第16页
        2.1.2 格式塔理论——转喻统领思想基础第16-21页
        2.1.3 整合理论——转喻操作基础第21-23页
        2.1.4 心理模型——转喻推理程序第23-24页
    2.2 相关文献第24-36页
        2.2.1 引言第24页
        2.2.2 转喻第24-29页
        2.2.3 转喻的语用功能分类第29-30页
        2.2.4 常规关系:相似和相邻第30-31页
        2.2.5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第31-33页
        2.2.6 对“What’s X doing Y”构式的研究第33-36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36-38页
    3.1 研究假设第36页
    3.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3.3 语料来源第37-38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38-44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What’s X doing Y”是言外转喻构式第38-41页
        4.2.1 “What’s X doing Y”存在言外转喻第38-40页
        4.2.2 “What’s X doing Y”是言外转喻构式的判定依据第40-41页
    4.3 “What’s X doing Y”言外转喻构式的特征第41-42页
    4.4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第42-44页
第5章 讨论第44-48页
    5.1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第44-46页
        5.1.1 与双转喻模式的对比第44页
        5.1.2 与场境理论的对比第44-46页
    5.2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评价第46-47页
        5.2.1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优势第46页
        5.2.2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不足第46-47页
    5.3 “What’s X doing Y”的转喻构式的规约化现象第47-48页
第6章 结论第48-52页
    6.1 总结第48-49页
    6.2 本研究的意义第49-50页
        6.2.1 理论意义第49页
        6.2.2 现实意义第49-50页
    6.3 效度和信度第50页
    6.4 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义视角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介语研究
下一篇:同声传译实践报告--基于第二届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论坛语料探讨汉英同传中冗余成分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