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6-13页 |
|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6页 |
| 0.2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 第6-11页 |
| 0.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0.4 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 第1章 程度补语的确定 | 第13-20页 |
| 1.1 情态补语与程度补语 | 第13页 |
| 1.1.1 情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纠葛 | 第13页 |
| 1.1.2 情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区分条件 | 第13页 |
| 1.2 三组词进入“X+得+补语”结构时的纠葛分析 | 第13-19页 |
| 1.2.1 “X+得+吓人”与“X+得+可怜” | 第13-18页 |
| 1.2.2 “X+得+半死”与“X+得+要死” | 第18-19页 |
| 1.2.3 “不要不要的” | 第19页 |
| 1.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三组程度补语对述语的选择 | 第20-30页 |
| 2.1 三组程度补语的述语类别 | 第20-26页 |
| 2.1.1 “X+得+吓人”及“X+得+可怜”中述语X的类别 | 第20-23页 |
| 2.1.2 “X+得+半死”及“X+得+要死”中述语X的类别 | 第23-25页 |
| 2.1.3 “X+得+不要不要的”中述语X的类别 | 第25-26页 |
| 2.2 不同补语与述语搭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第26-30页 |
| 2.2.1 相似性 | 第26-28页 |
| 2.2.2 差异性 | 第28-30页 |
| 第3章 语法分析 | 第30-35页 |
| 3.1 结构特征 | 第30-34页 |
| 3.1.1 唯补性 | 第30页 |
| 3.1.2 粘着性 | 第30-32页 |
| 3.1.3 不针对补语单独提问,不单独回答问题 | 第32页 |
| 3.1.4 部分可用于“把”字句,不用于差比句 | 第32-34页 |
| 3.2 句法功能 | 第34-35页 |
| 3.2.1 充当谓语 | 第34页 |
| 3.2.2 充当定语 | 第34-35页 |
| 3.2.3 充当宾语 | 第35页 |
| 第4章 语义、语用分析 | 第35-43页 |
| 4.1 语义分析 | 第35-39页 |
| 4.1.1 基础语义 | 第35-37页 |
| 4.1.2 程度义 | 第37-39页 |
| 4.2 语用分析 | 第39-43页 |
| 4.2.1 语体色彩 | 第39-41页 |
| 4.2.2 语用焦点 | 第41-43页 |
| 第5章 程度义的获得 | 第43-53页 |
| 5.1 语法化历程 | 第43-50页 |
| 5.1.1 “吓人”“可怜”的语法化历程 | 第43-47页 |
| 5.1.2 “半死”“要死”的语法化历程 | 第47-48页 |
| 5.1.3 “不要不要的”语法化历程 | 第48-50页 |
| 5.2 程度义获得的原因 | 第50-53页 |
| 5.2.1 词汇义与构式义 | 第50-51页 |
| 5.2.2 认知隐喻 | 第51-53页 |
| 5.2.3 小结 | 第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