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课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10-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及实践要领 | 第19-30页 |
(一)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19-24页 |
1.共生写作教学提出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2.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 第23-24页 |
(二)共生写作教学的课堂结构 | 第24-26页 |
1.精选一粒种子 | 第24-25页 |
2.长成一根主干 | 第25-26页 |
3.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 | 第26页 |
(三)共生写作教学的操作要领 | 第26-30页 |
1.选好共生点 | 第26-27页 |
2.激活共生现场 | 第27-29页 |
3.促进共生过程 | 第29-30页 |
三、共生写作教学课例评析 | 第30-49页 |
(一)教学主体间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30-38页 |
1.师生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30-33页 |
2.生生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33-35页 |
3.自我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35-38页 |
(二)内容和结构角度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38-42页 |
1.课例展示 | 第38-39页 |
2.课例所体现的共生写作理念 | 第39-41页 |
3.课例的反思 | 第41-42页 |
(三)生活和写作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42-45页 |
1.课例展示 | 第42-43页 |
2.课例所体现的生活与写作共生的写作理念 | 第43-44页 |
3.课例的反思 | 第44-45页 |
(四)读写共生的课例评析 | 第45-49页 |
1.课例展示 | 第45-46页 |
2.课例所体现的读写共生的写作理念 | 第46-47页 |
3.课例的反思 | 第47-49页 |
四、共生写作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写作教学的启示 | 第49-55页 |
(一)关于写作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 第49-51页 |
1.让学生在感受写作过程中体悟写作规律 | 第49-50页 |
2.注重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 第50页 |
3.培养学生在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 | 第50-51页 |
(二)关于写作教学“怎么教”的问题 | 第51-55页 |
1.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走进课堂 | 第51-52页 |
2.教师要先“生”先“活”来激活和唤醒学生 | 第52页 |
3.读和写的融合教学 | 第52-53页 |
4.知识和方法要融于写作教学过程 | 第53-54页 |
5.营造平等和谐的写作环境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