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创新点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4页 |
1.2.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2.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2.3 产业集聚区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2.4 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 第26-28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 第29-60页 |
2.1 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41页 |
2.1.1 城市定义:分立的研究和表象的概括 | 第29-30页 |
2.1.2 关于城市形成机理 | 第30-32页 |
2.1.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 第32-36页 |
2.1.4 低碳城市理论 | 第36-38页 |
2.1.5 智能城市理论 | 第38-41页 |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第41-54页 |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 | 第41-43页 |
2.2.2 产业集聚的类型 | 第43-44页 |
2.2.3 产业集聚的特征 | 第44页 |
2.2.4 产业集聚形成原因 | 第44-45页 |
2.2.5 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4页 |
2.3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 | 第54-58页 |
2.3.1 产城融合相关概念 | 第54-55页 |
2.3.2 产城融合的内涵 | 第55-56页 |
2.3.3 产城融合的动力 | 第56-58页 |
2.4 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空间发展形式 | 第58-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产城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60-73页 |
3.1 集聚经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 第60-62页 |
3.2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进程 | 第62-68页 |
3.2.1 产业集聚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中 | 第62-63页 |
3.2.2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 第63-65页 |
3.2.3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第65-66页 |
3.2.4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制度创新 | 第66-68页 |
3.3 城市化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条件 | 第68-72页 |
3.3.1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条件 | 第68-69页 |
3.3.2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 第69-70页 |
3.3.3 城市化有助于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制度文化环境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 第73-84页 |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73-74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范畴界定 | 第74-76页 |
4.3 评价模型 | 第76-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河南省产城融合度实证研究 | 第84-124页 |
5.1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84-85页 |
5.2 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 | 第85-97页 |
5.2.1 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 第86-89页 |
5.2.2 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89-93页 |
5.2.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分析 | 第93-97页 |
5.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研究 | 第97-109页 |
5.3.1 人口分布情况 | 第97页 |
5.3.2 人口集中的特点及趋势 | 第97-99页 |
5.3.3 促进人口集中的主要措施 | 第99-102页 |
5.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02-107页 |
5.3.5 促进人口集中的理论分析 | 第107-109页 |
5.4 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研究 | 第109-12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6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 第124-133页 |
6.1 成熟型——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例 | 第124-125页 |
6.1.1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第124-125页 |
6.1.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 第125页 |
6.1.3 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 第125页 |
6.2 生产型——以上海青浦新城为例 | 第125-128页 |
6.2.1 着力打造新城建设的软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 第126页 |
6.2.2 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 第126-127页 |
6.2.3 推进新城与工业园区空间整合 | 第127-128页 |
6.3 休闲型——以洛阳伊滨区为例 | 第128-129页 |
6.3.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 第128页 |
6.3.2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 第128-129页 |
6.3.3 重视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 | 第129页 |
6.4 起步型——以睢县产业集聚区为例 | 第129-132页 |
6.4.1 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第130-131页 |
6.4.2 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131页 |
6.4.3 跨越起步型的策略 | 第131-13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7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33-143页 |
7.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 第133-134页 |
7.1.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 | 第133-134页 |
7.1.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 第134页 |
7.2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产城融合功能 | 第134-136页 |
7.3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 第136-137页 |
7.3.1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 第136页 |
7.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 第136-137页 |
7.4 构建推动持续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人力资源新高地 | 第137-139页 |
7.5 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第139-141页 |
7.5.1 建立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产业集聚机制 | 第139页 |
7.5.2 创新土地利用、资金与人才保障机制 | 第139-140页 |
7.5.3 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 第140-141页 |
7.5.4 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 第14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3-14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7页 |
附录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