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目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9-2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9-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30页 |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27页 |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7-29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四节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33-35页 |
一、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33-34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流域经济开发的基本理论 | 第35-62页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35-44页 |
一、水资源的特性及重要性 | 第35-39页 |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与供需分析 | 第39-42页 |
三、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流域经济与区域经济 | 第44-48页 |
一、流域与流域区 | 第44页 |
二、流域经济 | 第44-46页 |
三、区域经济 | 第46-47页 |
四、流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区别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流域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 | 第48-50页 |
一、外部性 | 第48页 |
二、流域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以水资源为例 | 第48-49页 |
三、流域水资源利用负外部性产生的根源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 第50-53页 |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 第50-51页 |
二、点—轴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 第51-52页 |
三、网络开发模式评析 | 第52页 |
四、梯度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53-62页 |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53-56页 |
二、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56-58页 |
三、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 第58-59页 |
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9-62页 |
第三章 西江流域经济开发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62-104页 |
第一节 西江流域的区位及资源状况 | 第62-70页 |
一、西江流域区位状况 | 第62-64页 |
二、西江流域资源特征 | 第64-67页 |
三、西江流域产业特征 | 第67-70页 |
第二节 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现状 | 第70-91页 |
一、西江流域的开发历史 | 第70-72页 |
二、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现状分析 | 第72-79页 |
三、西江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 第79-84页 |
四、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84-91页 |
第三节 西江流域各区域段开发中产生的问题 | 第91-94页 |
一、水利工程的兴建带来不良环境效应 | 第91-92页 |
二、水资源粗放利用导致流域水资源浪费及生态破坏 | 第92-93页 |
三、工农业发展中增加的污染物致使水质下降 | 第93页 |
四、西江流域资源过度开发易引发地质灾害 | 第93-94页 |
第四节 西江流域开发中诸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94-104页 |
一、传统的开发理念未彻底转变 | 第94-96页 |
二、制度因素导致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 | 第96-97页 |
三、流域资源管理中的行政分割 | 第97-99页 |
四、环境库伦兹曲线理论的解释 | 第99-104页 |
第四章 流域经济开发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 第104-120页 |
第一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经济的开发与管理 | 第104-109页 |
一、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管理概述 | 第104-105页 |
二、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经验概要 | 第105-107页 |
三、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对我国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欧洲莱茵河流域的开发与管理 | 第109-115页 |
一、莱茵河流域开发与管理概述 | 第109-110页 |
二、莱茵河流域开发机制研析 | 第110-112页 |
三、莱茵河流域跨国协调管理对我国西江流域管理的启示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的开发及管理 | 第115-120页 |
一、泰晤士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概述 | 第116-117页 |
二、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对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启示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西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120-145页 |
第一节 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观念创新 | 第120-124页 |
一、生态建设也是一种生产力 | 第120-123页 |
二、对“西江黄金水道”的重新定位 | 第123页 |
三、建立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会计制度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西江流域经济综合开发的路径选择 | 第124-133页 |
一、西江流域经济综合开发 | 第124-127页 |
二、打造西江产业生态区 | 第127-130页 |
三、建设适宜人居的西江流域生态城市带 | 第130-133页 |
第三节 西江流域区体制改革——建立西江流域省 | 第133-140页 |
一、行政区划的原则及省级行政区划建制 | 第133-135页 |
二、重庆直辖市建立的借鉴 | 第135-137页 |
三、西江流域跨省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7-139页 |
四、构建西江流域省的基本框架及必要性 | 第139-140页 |
第四节 西江流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激励 | 第140-145页 |
一、有效界定流域资源产权及明确开发主体——以水资源为例 | 第140-142页 |
二、水资源产权制度创新与水价改革 | 第142页 |
三、完善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142-145页 |
结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