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 1.2.1 国外研究 | 第14-16页 |
| 1.2.2 国内研究 | 第16-19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19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2 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 | 第22-29页 |
| 2.1 高新技术企业 | 第22-24页 |
| 2.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22-23页 |
|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第23-24页 |
| 2.2 企业生命周期 | 第24-26页 |
| 2.2.1 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 第24-25页 |
| 2.2.2 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 | 第25-26页 |
| 2.3 支撑理论 | 第26-29页 |
| 2.3.1 企业成长理论 | 第26页 |
| 2.3.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6-27页 |
| 2.3.3 动态竞争理论 | 第27页 |
| 2.3.4 动态能力理论 | 第27-29页 |
|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29-37页 |
|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 | 第29-33页 |
|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3.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5-37页 |
| 4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作用机理 | 第37-46页 |
| 4.1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内涵与特征 | 第37-39页 |
| 4.1.1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内涵 | 第37页 |
| 4.1.2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性质与特征 | 第37-39页 |
| 4.2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优势 | 第39-41页 |
| 4.2.1 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 | 第39-40页 |
| 4.2.2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表现 | 第40-41页 |
| 4.3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推动因素和运行模式 | 第41-44页 |
| 4.3.1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推动因素 | 第41-43页 |
| 4.3.2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运行模式 | 第43-44页 |
| 4.4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竞争的作用机理模型 | 第44-46页 |
| 5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46-56页 |
| 5.1 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 | 第46-49页 |
| 5.1.1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 第46-47页 |
| 5.1.2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 | 第47-49页 |
| 5.2 高新技术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49-52页 |
| 5.2.1 高新技术企业种子阶段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49-50页 |
| 5.2.2 高新技术企业初创阶段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50页 |
| 5.2.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阶段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50-51页 |
| 5.2.4 高新技术企业成熟阶段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51-52页 |
| 5.2.5 高新技术企业衰退阶段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52页 |
| 5.3 高新技术企业全生命周期阶段动态竞争优势的提升策略 | 第52-56页 |
| 6 案例分析——A公司的动态竞争优势 | 第56-62页 |
| 6.1 A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56页 |
| 6.2 A公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56-57页 |
| 6.3 A公司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第57-59页 |
| 6.4 A公司的动态竞争优势分析 | 第59-60页 |
| 6.5 A公司动态竞争优势的提升策略 | 第60-6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