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前端轮系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最新国内外柴油机发展动向 | 第11-12页 |
1.2 发动机前端轮系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1 发动机前端轮系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 发动机前端轮系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发动机前端轮系分析及测试工具 | 第20-27页 |
2.1 发动机前端轮系分析工具 | 第20-23页 |
2.1.1 SIMDRIVE3D前端模块 | 第20页 |
2.1.2 SIMDRIVE3D前端模块技术应用 | 第20-23页 |
2.2 发动机前端轮系测试工具 | 第23-26页 |
2.2.1 ROTEC测试设备硬件组成 | 第24-25页 |
2.2.2 前端轮系用ROTEC测试的优点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发动机前端轮系设计基础理论 | 第27-53页 |
3.1 发动机前端轮系的基本组成 | 第27-36页 |
3.1.1 皮带 | 第28-31页 |
3.1.2 张紧器 | 第31-34页 |
3.1.3 OAD单向离合解耦器 | 第34-36页 |
3.2 发动机前端轮系的静态设计 | 第36-43页 |
3.2.1 初步确定带轮中心 | 第36页 |
3.2.2 初步确定传动比 | 第36-37页 |
3.2.3 初步确定带轮有效直径 | 第37-38页 |
3.2.4 作平面图 | 第38页 |
3.2.5 计算附件设计功率 | 第38-39页 |
3.2.6 计算带速 | 第39页 |
3.2.7 计算皮带楔数 | 第39-41页 |
3.2.8 轮系的调整 | 第41页 |
3.2.9 张紧器的布置设计 | 第41-42页 |
3.2.10 皮带长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3.3 发动机前端轮系校核分析 | 第43-52页 |
3.3.1 几何布局分析 | 第44-46页 |
3.3.2 非对齐度分析 | 第46页 |
3.3.3 打滑安全系数分析 | 第46-48页 |
3.3.4 动态载荷分析 | 第48-49页 |
3.3.5 动态张力及皮带寿命分析 | 第49-50页 |
3.3.6 轮系系统振动分析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玉柴某发动机前端轮系优化设计 | 第53-88页 |
4.1 玉柴某发动机前端轮系原始状态 | 第53-64页 |
4.1.1 几何布局分析 | 第54-56页 |
4.1.2 非对齐度分析 | 第56-57页 |
4.1.3 打滑安全系数分析 | 第57-58页 |
4.1.4 动态载荷分析 | 第58-59页 |
4.1.5 动态张力及皮带寿命分析 | 第59-61页 |
4.1.6 轮系系统振动分析 | 第61页 |
4.1.7 轮系验证及故障分析 | 第61-64页 |
4.2 玉柴某发动机前端轮系改进方案 | 第64-76页 |
4.2.1 改进方案一 | 第64-67页 |
4.2.2 改进方案二 | 第67-71页 |
4.2.3 改进方案三 | 第71-75页 |
4.2.4 改进方案选取 | 第75-76页 |
4.3 轮系ROTEC测试验证 | 第76-83页 |
4.3.1 ROTEC测试测点布置 | 第76-77页 |
4.3.2 打滑率测试 | 第77-79页 |
4.3.3 皮带股横向振动测试 | 第79-81页 |
4.3.4 张紧臂角振动测试 | 第81-83页 |
4.4 可靠性试验验证 | 第83-87页 |
4.4.1 试验概述 | 第83-84页 |
4.4.2 试验过程及结论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第88-90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89页 |
5.3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