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2010年以来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一、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非虚构写作”及其研究第11-12页
        1.2.2 国内“非虚构写作”研究第12-14页
    1.3 “非虚构写作”的历史演变第14-18页
        1.3.1 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写作”第14-16页
        1.3.2 从报告文学到“非虚构写作”第16-18页
二、中国当前“非虚构写作”的理论审视第18-24页
    2.1 对“非虚构写作”内涵范围的理论纷争第18-19页
    2.2 对“非虚构写作”突出特征的理论总结第19-21页
        2.2.1 “在场”与“缺席”第19-20页
        2.2.2 真实性与文学性第20-21页
    2.3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非虚构写作”的繁兴第21-24页
三、中国当前“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分析第24-46页
    3.1 当前“非虚构写作”中的历史叙事第24-31页
        3.1.1 “非虚构写作”历史叙事的叙述视角第25-28页
        3.1.2 “非虚构写作”历史叙事的叙事结构第28-31页
    3.2 当前“非虚构写作”中的都市叙事第31-39页
        3.2.1 “非虚构写作”都市叙事的叙述视角第32-37页
        3.2.2 “非虚构写作”都市叙事的叙述结构第37-39页
    3.3 当前“非虚构写作”中的乡村叙事第39-46页
        3.3.1 “非虚构写作”乡村叙事的叙述视角第39-41页
        3.3.2 “非虚构写作”乡村叙事的叙事结构第41-46页
四、中国当前“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第46-50页
    4.1 “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第46-47页
        4.1.1 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第46-47页
        4.1.2 丰富了真实性的内涵第47页
    4.2 “非虚构写作”的局限性第47-50页
        4.2.1 出师无名——概念不清第47-48页
        4.2.2 文学性欠缺第48页
        4.2.3 个人化叙事带来的文本主观性倾向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一:2010年以来的主要“非虚构”作品一览第56-65页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叠音词、重叠式词研究
下一篇:吡罗昔康及片剂质量标准提高及吡罗昔康晶型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