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一) 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 | 第10页 |
(二) 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提出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第10-11页 |
(三)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是促进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一) 学科教学知识相关研究 | 第14-21页 |
(二)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一、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第26-27页 |
二、高中语文新手教师 | 第27页 |
(一) 新手教师 | 第27页 |
(二) 高中语文新手教师 | 第27页 |
三、高中语文专家型教师 | 第27-31页 |
(一) 专家型教师 | 第27-29页 |
(二) 高中语文专家型教师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31-35页 |
一、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的分析框架 | 第31-33页 |
(一) 语文课程与教材的知识 | 第31页 |
(二) 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 | 第31页 |
(三) 语文教学的表征知识 | 第31页 |
(四) 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 | 第31-32页 |
(五) 语文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 | 第32-33页 |
二、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成因的分析框架 | 第33-35页 |
(一) 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 第33页 |
(二) 职前培训 | 第33页 |
(三) 在职经验 | 第33-34页 |
(四) 教师内在因素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 第35-38页 |
一、研究对象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35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 | 第35-36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36-37页 |
(一) 课堂观察提纲 | 第36页 |
(二) 教师与学生访谈提纲 | 第36-37页 |
四、数据的收集 | 第37页 |
(一) 教师访谈数据的收集 | 第37页 |
(二) 学生访谈数据的收集 | 第37页 |
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研究的分析与发现 | 第38-96页 |
一、语文课程与教材观 | 第38-41页 |
(一) F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材观 | 第38-40页 |
(二) L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材观 | 第40-41页 |
二、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运作比较:课堂实录的视角 | 第41-93页 |
(一) 课堂实录与分析之《游褒禅山记》 | 第41-57页 |
(二) 课堂实录与分析之材料作文评讲 | 第57-73页 |
(三) 课堂实录与分析之《项羽之死》 | 第73-93页 |
三、两位教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比较 | 第93-96页 |
(一) 语文课程与教材观 | 第93页 |
(二) 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 | 第93-94页 |
(三) 语文教学的表征方式 | 第94页 |
(四) 语文学科知识 | 第94-95页 |
(五) 关于学生的知识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96-106页 |
一、静态比较: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差异细微 | 第96-97页 |
二、动态比较:学科教学知识元素作用效果的“见微知著” | 第97-99页 |
(一) 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和表征方式的选择 | 第97页 |
(二) 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差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 第97-98页 |
(三) 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对表征方式的影响导致课堂学生反应的差异 | 第98页 |
(四)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机制比较 | 第98-99页 |
三、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成因探析 | 第99-102页 |
(一) 教师日常教学反思的差异 | 第99-100页 |
(二) “非组织性的专业活动”是专家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优势契机 | 第100-101页 |
(三) “专业培训”是专家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101页 |
(四) “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是新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重要基础 | 第101-102页 |
(五) “博采大家”是新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优势路径 | 第102页 |
四、高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策略建议 | 第102-106页 |
(一) 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语文教育类课程改革 | 第102-103页 |
(二) 语文教师之间合作文化的构建 | 第103页 |
(三) 注重在职语文教师进修与自我提升的发展契机 | 第103-104页 |
(四) 保障新手语文教师教学历程的系统完整性 | 第104页 |
(五) 加大教师经费保障力度,培养语文教师对教学与学生的情感认知 | 第104-10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 第111-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