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一) 关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历史发展的研究 | 第8-9页 |
(二)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研究 | 第9页 |
(三)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研究 | 第9-10页 |
(四)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 关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机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工作机制的研究 | 第13页 |
(三)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激励机制的研究 | 第13页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6页 |
(一) 取得的积极成果 | 第13-14页 |
(二) 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及其长效机制的理性认识 | 第18-32页 |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历史发展 | 第18-23页 |
(一) 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起 | 第18-21页 |
(二)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一) 志愿性 | 第23页 |
(二) 组织性 | 第23-24页 |
(三) 规范性 | 第24页 |
(四) 系统性 | 第24-25页 |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 | 第25-28页 |
(一) 丰富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 | 第25-27页 |
(二)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27-28页 |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内涵阐释 | 第28-32页 |
(一) 机制的含义 | 第29-30页 |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含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现实基础 | 第32-44页 |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的积极成效 | 第32-38页 |
(一) 主体队伍不断壮大 | 第32-33页 |
(二) 相关制度日益完善 | 第33-35页 |
(三) 活动领域逐渐扩展 | 第35-36页 |
(四) 学生素质得到改变 | 第36-38页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8-44页 |
(一) 学校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 第38-40页 |
(二) 志愿者服务能力不强 | 第40-41页 |
(三) 方法途径不多 | 第41-42页 |
(四) 长效机制不全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44-62页 |
一、目标导向机制 | 第44-49页 |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44-46页 |
(二) 引领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 第46-48页 |
(三)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48-49页 |
二、组织管理机制 | 第49-53页 |
(一) 完善组织体系 | 第49-50页 |
(二) 实行严格管理 | 第50-52页 |
(三) 规范活动内容 | 第52-53页 |
三、环境营造机制 | 第53-57页 |
(一) 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 | 第53-54页 |
(二) 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 第54-56页 |
(三)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 第56-57页 |
四、回报激励机制 | 第57-62页 |
(一) 重视志愿服务的物质回报 | 第58-59页 |
(二) 发挥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 | 第59页 |
(三) 采取多样的回报激励方法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运行实施 | 第62-74页 |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运行实施的一般过程 | 第62-67页 |
(一) 制定方案 | 第62-64页 |
(二) 组织落实 | 第64-65页 |
(三) 督促检查 | 第65-66页 |
(四) 总结反馈 | 第66-67页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运行实施的基本要求 | 第67-74页 |
(一) 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作用 | 第68-70页 |
(二) 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发展 | 第70-71页 |
(三)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 第71-72页 |
(四) 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