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引言 | 第13-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自闭症的综述 | 第15-16页 |
2.1.1 自闭症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自闭症的病因 | 第15-16页 |
2.2 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相关综述 | 第16页 |
2.2.1 沟通与沟通能力 | 第16页 |
2.2.2 沟通的形式 | 第16页 |
2.2.3 自闭症儿童的沟通特点 | 第16页 |
2.3 自闭症儿童的相关干预方法 | 第16-17页 |
2.3.1 应用行为分析法 | 第16页 |
2.3.2 结构化教学法 | 第16页 |
2.3.3 人际关系训练法 | 第16-17页 |
2.3.4 地板时光疗法 | 第17页 |
2.3.5 社会故事疗法 | 第17页 |
2.4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综述 | 第17-21页 |
2.4.1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介绍 | 第17页 |
2.4.2 PECS适用对象 | 第17-18页 |
2.4.3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页 |
2.4.4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训练步骤(Frost&Bondy,2002) | 第18-20页 |
2.4.5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优点 | 第20-21页 |
3.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1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1-26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3.2.3 研究变量 | 第23-25页 |
3.2.4 干预时间 | 第25页 |
3.2.5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3.2.6 研究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6-27页 |
3.3.1 基线期 | 第26页 |
3.3.2 干预期 | 第26-27页 |
4.研究个案分析 | 第27-47页 |
4.1 研究一:运用PECS对被试A的干预 | 第27-38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1.2 研究设计 | 第27页 |
4.1.3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4.1.4 研究程序 | 第27页 |
4.1.5 研究过程 | 第27-29页 |
4.1.6 研究一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9页 |
4.1.7 信效度分析 | 第29-31页 |
4.1.8 研究一的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4.2 研究二:运用PECS对被试B的干预 | 第38-47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4.2.2 研究设计 | 第38页 |
4.2.3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4.2.4 研究程序 | 第38页 |
4.2.5 研究过程 | 第38-39页 |
4.2.6 研究二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9-40页 |
4.2.7 信效度分析 | 第40页 |
4.2.8 研究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5.讨论与建议 | 第47-51页 |
5.1 主动性沟通行为 | 第47-50页 |
5.1.1 主动性口语沟通行为 | 第48-49页 |
5.1.2 主动性非口语沟通行为 | 第49-50页 |
5.2 运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教学建议 | 第50-51页 |
6.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2页 |
附录一 | 第54-55页 |
附录二 | 第55-61页 |
附录三 | 第61-62页 |
附录四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