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转向系统论文

商用车多桥转向装置设计及系统动力学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多桥转向技术的应用现状第11-15页
        1.2.1 机械式多桥转向系统第12页
        1.2.2 全液压式多桥转向系统第12-13页
        1.2.3 电控电动式多桥转向系统第13-14页
        1.2.4 电控液压式多桥转向系统第14-15页
    1.3 多桥转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5-17页
        1.3.1 多桥转向控制算法第15-16页
        1.3.2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第16-17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多桥转向原理及特性分析第19-31页
    2.1 多桥转向车辆工作原理第19-20页
    2.2 转向梯形机构优化第20-23页
    2.3 四桥转向车辆 2DOF模型的简化及推导第23-25页
    2.4 多桥转向经典控制算法及特性分析第25-30页
        2.4.1 多桥转向经典控制算法第25-27页
        2.4.2 多桥转向特性分析第27-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多桥转向车辆最优控制第31-50页
    3.1 基于TruckSim建立整车模型第31-35页
        3.1.1 TruckSim软件介绍第31-32页
        3.1.2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2-34页
        3.1.3 整车模型的对比验证第34-35页
    3.2 联合仿真初步分析第35-37页
    3.3 最优控制算法设计第37-43页
        3.3.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基础第37-39页
        3.3.2 理论参考模型的建立第39-42页
        3.3.3 最优控制算法第42-43页
    3.4 联合仿真分析第43-49页
        3.4.1 方向盘转角阶跃输入第44-47页
        3.4.2 方向盘转角正弦输入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开发第50-84页
    4.1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方案的确定第50-54页
        4.1.1 失效回正锁死装置的开发第50-52页
        4.1.2 主动转向装置的布置形式第52-53页
        4.1.3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工作原理第53-54页
    4.2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设计第54-61页
        4.2.1 转向阻力矩的计算第55页
        4.2.2 转向负载的确定第55-56页
        4.2.3 转向油缸主要尺寸的确定第56-60页
        4.2.4 油泵流量的确定第60-61页
    4.3 液压系统关键元件选型第61-63页
        4.3.1 液压站的选型第61页
        4.3.2 电磁换向阀的选型第61页
        4.3.3 电磁比例换向阀的选型第61-63页
    4.4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数学建模第63-73页
        4.4.1 比例方向阀的流量方程第64-66页
        4.4.2 主动转向液压缸的负载流量方程第66-70页
        4.4.3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稳定性分析第70-73页
    4.5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仿真第73-82页
        4.5.1 联合仿真接口设置第73-74页
        4.5.2 模型的建立第74-77页
        4.5.3 原地转向工况的基本分析第77-78页
        4.5.4 行驶转向工况的基本分析第78-80页
        4.5.5 PID控制参数的影响第80-81页
        4.5.6 油源压力的影响第81-82页
        4.5.7 电磁比例换向阀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电控液压多桥转向车辆动态特性分析第84-93页
    5.1 电控液压多桥转向车辆系统建模第84-85页
    5.2 典型工况下车辆响应特性分析第85-87页
    5.3 各参数对车辆性能的影响第87-90页
        5.3.1 油源压力的影响第87-88页
        5.3.2 质心位置的影响第88-89页
        5.3.3 整车载荷的影响第89页
        5.3.4 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第89-90页
    5.4 组合优化分析第90-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全文总结第93-9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1-102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度铝合金7075-T6温热成形极限实验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预制箱梁内模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