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下穿既有线施工扰动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城市地铁近距离施工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理论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数值计算分析第14页
        1.2.3 物理模拟试验第14-15页
        1.2.4 现场施工技术第15-17页
    1.3 袖阀管注浆地层加固施工技术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本文主要创新成果第20-22页
2 工程背景第22-29页
    2.1 工程概况第22页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第22-23页
        2.2.1 工程地质条件第22页
        2.2.2 水文地质条件第22-23页
    2.3 城市地铁近邻施工空间位置关系与周围环境第23-25页
        2.3.1 地铁十号线下穿一号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第23-24页
        2.3.2 地铁一号线既有工程衬砌结构现状第24页
        2.3.3 地铁十号线下穿一号线空间位置参数第24-25页
        2.3.4 地铁一号线既有工程运营现状第25页
    2.4 北京市地铁十号线近距离下穿一号线施工存在的主要难题第25-27页
        2.4.1 工程难点与风险第25-26页
        2.4.2 施工方案优化第26-27页
        2.4.3 安全控制对策第27页
    2.5 地铁十号线下穿一号线施工影响预测分析第27-29页
        2.5.1 施工现场调研评估第27页
        2.5.2 施工设计方案审查第27-29页
3 近邻隧道施工力学响应及注浆加固结构 力学效应分析第29-69页
    3.1 近距离交叠隧道施工三维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方案第29-31页
        3.1.1 三维模型构建原则第29页
        3.1.2 构建三维计算模型第29-31页
        3.1.3 模拟方案分析第31页
    3.2 分步开挖门式结构止浆墙力学响应效果分析第31-42页
        3.2.1 构筑门式止浆墙的力学效应分析第31-33页
        3.2.2 掘进面封闭与否的力学效应分析第33-34页
        3.2.3 矩形断面隧道分步开挖与支护力学响应分析第34-42页
    3.3 地铁一号线隧道开挖与衬砌力学响应效应分析第42-44页
        3.3.1 地铁一号线隧道开挖应力状态分析第42页
        3.3.2 地铁一号线隧道开挖衬砌力学响应特征第42-44页
    3.4 地铁十号线分步开挖施工力学响应效果分析第44-59页
        3.4.1 分步开挖范围与施工步序第44-47页
        3.4.2 地铁十号线分步开挖与支护施工变形效应分析第47-59页
    3.5 地铁十号线施工对地铁一号线扰动力学效应分析第59-68页
        3.5.1 分步开挖沉降变形特征分析第59-63页
        3.5.2 分步开挖最大主应力场特征第63-66页
        3.5.3 分步开挖围岩的破坏场特征第66-67页
        3.5.4 近邻工程相互扰动效应分析第67-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近邻地铁隧道注浆加固与施工扰动变形控制技术第69-83页
    4.1 袖阀管止浆墙施工关键技术第69-73页
        4.1.1 近邻隧道施工加固范围确定第69页
        4.1.2 袖阀管分段注浆及布孔方法第69-70页
        4.1.3 袖阀管注浆施工技术参数第70-71页
        4.1.4 注浆施工机具及施工工艺第71-73页
    4.2 矩形断面开挖与支护施工关键技术第73-79页
        4.2.1 进行支护结构加固补强第73页
        4.2.2 初支结构与既有结构密贴第73页
        4.2.3 控制掘进工作面稳定对策第73-75页
        4.2.4 信息化施工及技术参数优化第75页
        4.2.5 二次衬砌分步施工关键技术第75-79页
    4.3 控制施工质量技术标准第79-82页
        4.3.1 注浆施工第79-80页
        4.3.2 钢架施做第80-81页
        4.3.3 钢筋绑扎第81页
        4.3.4 沉降控制第81-82页
        4.3.5 其它要求第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近距离下穿既有线隧道施工变形监测及预测分析第83-103页
    5.1 监测项目及监测要求第83页
    5.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第83-87页
        5.2.1 监测方法第83-84页
        5.2.2 测点布置第84-87页
    5.3 变形监测管理及扰动变形控制标准第87-88页
        5.3.1 变形监测管理与数据处理第87页
        5.3.2 施工扰动变形控制标准第87-88页
    5.4 施工扰动变形监测数据统计及变形曲线第88-91页
        5.4.1 交叠隧道施工既有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第89-90页
        5.4.2 交叠隧道施工既有线变形监测相关曲线第90-91页
        5.4.3 交叠隧道施工既有线变形观测结果评价第91页
    5.5 近距离交叠隧道施工扰动变形预测分析第91-102页
        5.5.1 沉陷变形常用预测方法第91-97页
        5.5.2 建立既有线沉陷变形加权组合预测模型第97-98页
        5.5.3 下穿既有隧道施工扰动下既有结构测点变形预测分析第98-102页
    5.6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6 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层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以天子庙隧道为例
下一篇: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