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1.1 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学研究 | 第11-15页 |
1.1.1 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部位 | 第11-12页 |
1.1.2 昆虫求偶与性信息素释放节律 | 第12-13页 |
1.1.3 性信息素的感受机制 | 第13-14页 |
1.1.4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 第14-15页 |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及合成 | 第15-21页 |
1.2.1 昆虫性信息素的收集 | 第15-17页 |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17-19页 |
1.2.3 化学合成 | 第19页 |
1.2.4 生物测定 | 第19-21页 |
1.3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 第21-23页 |
1.3.1 大量诱捕法(Mass-Trapping) | 第21-22页 |
1.3.2 干扰交配(Mating Disruption) | 第22-23页 |
1.3.3 配合治虫(Cooperate Pesticide) | 第23页 |
1.3.4 虫情监测(Monitoring) | 第23页 |
1.4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分类及枝尺蛾亚科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1.4.1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分类 | 第23-24页 |
1.4.2 枝尺蛾亚科昆虫性信息素 | 第24-34页 |
1.5 研究展望 | 第34-35页 |
第2章 引言 | 第35-38页 |
第3章 茶尺蠖成虫性行为习性的研究 | 第38-45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2.1 供试虫源 | 第38页 |
3.2.2 雌雄蛹比例与化蛹时间 | 第38页 |
3.2.3 雌雄成虫比例与羽化时间 | 第38-39页 |
3.2.4 雌蛾卵巢的解剖及卵量计数 | 第39页 |
3.2.5 交尾时间段及交尾持续时间 | 第39页 |
3.2.6 人工光周期对成虫羽化节律的影响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3.1 雌雄蛹比例与化蛹特性 | 第39-40页 |
3.3.2 雌雄蛾比例与羽化时间 | 第40-41页 |
3.3.3 羽化节律 | 第41页 |
3.3.4 雌成虫怀卵特征及怀卵量 | 第41-42页 |
3.3.5 成虫交尾习性 | 第42-43页 |
3.3.6 人工光周期成虫羽化节律及求偶节律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4章 茶尺蠖产卵器及触角结构的研究 | 第45-49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2.1 供试昆虫 | 第45页 |
4.2.2 雌雄蛾外生殖器外观形态特征 | 第45页 |
4.2.3 雌蛾外生殖器扫描电镜观测 | 第45-46页 |
4.2.4 雌雄蛾触角扫描电镜观测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4.3.1 雌雄蛾外生殖器外形特征 | 第46页 |
4.3.2 雌蛾产卵器端部感觉器 | 第46页 |
4.3.3 雌蛾产卵器表面结构 | 第46页 |
4.3.4 触角的一般形态 | 第46-47页 |
4.3.5 茶尺蠖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 | 第47页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5章 茶尺蠖交配策略及对雄蛾 EAG 反应的影响 | 第49-54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2.1 供试昆虫 | 第49页 |
5.2.2 雌雄蛾交尾次数与寿命 | 第49-50页 |
5.2.3 交尾后雄蛾对性信息素 EAG 反应 | 第50页 |
5.2.4 未交尾雄蛾对交尾后雌蛾性腺提取物 EAG 反应 | 第5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5.3.1 成虫交尾次数及对寿命影响 | 第50-51页 |
5.3.2 交尾后雄蛾对性信息素 EAG 反应 | 第51页 |
5.3.3 未交尾雄蛾对交尾后雌蛾性腺提取物 EAG 反应 | 第51-52页 |
5.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6章 茶尺蠖性信息素提取及结构鉴定 | 第54-64页 |
6.1 引言 | 第5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6.2.1 试虫及饲养 | 第54页 |
6.2.2 化学试剂 | 第54页 |
6.2.3 单腺体性信息素的提取 | 第54-55页 |
6.2.4 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确定活性组分 | 第55页 |
6.2.5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鉴定结构及组分比例 | 第55-56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6.3.1 GC-EAD 活性检测 | 第56页 |
6.3.2 组分结构初步鉴定 | 第56-60页 |
6.3.3 标准品比对及组分确定 | 第60-62页 |
6.3.4 单腺体提取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和相对比例 | 第62-63页 |
6.4 讨论 | 第63-64页 |
第7章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 | 第64-69页 |
7.1 引言 | 第6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7.2.1 原料 | 第64-65页 |
7.2.2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7.2.3 合成方法 | 第65-6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第8章 茶尺蠖性信息素室内生测 | 第69-75页 |
8.1 引言 | 第69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8.2.1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69页 |
8.2.2 供试性信息素化合物 | 第69页 |
8.2.3 腺体提取物提取 | 第69-70页 |
8.2.4 触角电位试验 | 第70-71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8.3.1 茶尺蠖雌雄蛾触角 EAG 反应差异 | 第71-72页 |
8.3.2 茶尺蠖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剂量 EAG 反应 | 第72-73页 |
8.3.3 茶尺蠖雄蛾触角对不同比例组分的 EAG 反应 | 第73-74页 |
8.4 讨论 | 第74-75页 |
第9章 茶尺蠖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初步田间诱蛾试验 | 第75-81页 |
9.1 引言 | 第75页 |
9.2 材料和方法 | 第75-77页 |
9.2.1 性信息素 | 第75页 |
9.2.2 诱芯 | 第75页 |
9.2.3 诱捕器 | 第75-76页 |
9.2.4 田间调查 | 第76页 |
9.2.5 诱芯比例 | 第76页 |
9.2.6 诱芯剂量 | 第76页 |
9.2.7 诱捕器放置方向及诱芯寿命 | 第76-77页 |
9.3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9.3.1 性信息素比例对诱蛾活性的影响 | 第77页 |
9.3.2 性信息素剂量对诱蛾活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9.3.3 诱捕器放置方向及诱芯寿命对诱蛾效果的影响 | 第78-79页 |
9.4 讨论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创新点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6页 |
图版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