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论文

高速集成电路互连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与性能优化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高速集成电路的进展第10-12页
        1.1.2 高速集成电路的互连效应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和主要方法第14-20页
        1.2.1 电磁场问题研究第14-18页
        1.2.2 芯片互连线的研究第18-20页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20-22页
    参考文献第22-29页
第二章 辛时域有限差分法第29-68页
    2.1 引言第29-31页
    2.2 HAMILTON 系统和辛算法第31-37页
        2.2.1 Hamilton 力学系统第32-33页
        2.2.2 Hamilton 系统的辛性质第33-34页
        2.2.3 可分Hamilton 系统的显示辛算法第34-37页
    2.3 辛时域有限差分法第37-51页
        2.3.1 作为Hamilton 系统的Maxwell 方程第37-38页
        2.3.2 三维SFDTD 差分格式第38-40页
        2.3.3 SFDTD 方法的稳定性条件第40-43页
        2.3.4 SFDTD 方法的数值色散性第43-49页
        2.3.5 数值计算第49-51页
    2.4 改进的辛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第51-64页
        2.4.1 涉及导体损耗的Maxwell 方程第52页
        2.4.2 s-级辛Partitioned Runge-Kutta 方法第52-55页
        2.4.3 辛PRK 方法构造的SFDTD 差分格式第55-56页
        2.4.4 吸收边界条件第56-57页
        2.4.5 数值计算第57-64页
    2.5 小结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第三章 精细积分时域有限差分法第68-103页
    3.1 引言第68-70页
    3.2 三维PITD 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第70-75页
        3.2.1 Maxwell 方程组的空间离散第70-71页
        3.2.2 吸收边界条件和激励源第71-73页
        3.2.3 精细积分技术第73-75页
    3.3 三维PITD 方法的稳定性分析第75-84页
        3.3.1 PITD 算法的稳定性条件第75-79页
        3.3.2 不同阶数Taylor 逼近的PITD 算法稳定性的讨论第79-82页
        3.3.3 数值结果和讨论第82-84页
    3.4 三维PITD 方法的数值色散分析第84-91页
        3.4.1 PITD 方法的数值色散方程第84页
        3.4.2 数值结果和讨论第84-91页
    3.5 横向二维PITD 方法第91-100页
        3.5.1 横向二维PITD 格式第92-93页
        3.5.2 2-D PITD 方法的稳定性和色散性第93-96页
        3.5.3 数值计算第96-100页
    3.6 小结第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第四章 片上最优的全局互连线第103-130页
    4.1 引言第103-105页
    4.2 片内互连线的拓扑结构第105-108页
        4.2.1 互连线基本布线结构第105-106页
        4.2.2 电路级解决方案第106-108页
    4.3 RC 全局互连线的寄生参数模型第108-111页
        4.3.1 电阻模型第108-109页
        4.3.2 电容模型第109-111页
    4.4 RC 模型下线尺寸对线性能的影响第111-121页
        4.4.1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时延第111-113页
        4.4.2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功耗第113-118页
        4.4.3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带宽第118-120页
        4.4.4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缓冲器面积第120-121页
    4.5 优化策略第121-123页
    4.6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23-127页
    4.7小结第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0页
第五章 双边屏蔽全局互连线的分析和优化第130-146页
    5.1 引言第130-132页
    5.2 双边屏蔽全局互连线的寄生参数模型第132-135页
        5.2.1 电感模型第132-134页
        5.2.2 电阻和电容模型第134-135页
    5.3 RLC 模型下线尺寸对线性能的影响第135-140页
        5.3.1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时延第135-137页
        5.3.2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功耗第137-138页
        5.3.3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带宽第138-139页
        5.3.4 基于线宽和线间距的缓冲器面积第139-140页
    5.4 优化策略第140-142页
    5.5 计算结果和与分析第142-144页
    5.6 小结第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6页
第六章 考虑热效应的顶层互连线的分析和优化第146-168页
    6.1 引言第146-147页
    6.2 考虑热效应的全局互连线的参数和模型第147-154页
        6.2.1 衬底和全局互连线的温度模型第147-150页
        6.2.2 由温度和线尺寸决定的全局互连线时延第150-153页
        6.2.3 由温度和线尺寸决定的全局互连线功耗第153-154页
    6.3 温度影响下全局互连线的分析和优化第154-164页
        6.3.1 温度的计算第155-160页
        6.3.2 热量和线尺寸对全局互连线性能的影响第160-163页
        6.3.3 最优的线宽和线间距第163-164页
    6.4 计算结果和分析第164-165页
    6.5 小结第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6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2P信任机制和覆盖网络构建算法研究
下一篇:大型海藻细胞光生物反应器培养重要工程参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