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研究缘起 | 第8页 |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8页 |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相关文献对研究的启示 | 第9-11页 |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参与式教学理论的兴起 | 第11-20页 |
(一) 参与式教学理论的兴起 | 第11-13页 |
(二)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参与 | 第13页 |
2. 参与式教学 | 第13-14页 |
(三)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1、主体性 | 第14-15页 |
2、参与性 | 第15页 |
3、合作性 | 第15页 |
4、多元性 | 第15-16页 |
5、交往性 | 第16页 |
(四) 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 第16-20页 |
1、参与式教学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 | 第16-17页 |
2、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 | 第17页 |
3、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 第17-18页 |
4、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 第18页 |
5、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第18-20页 |
二、高中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一) 文言文参与式教学调查情况 | 第20-21页 |
(二) 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1、学生参与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 | 第21页 |
2、教师教授文言文目标不够清晰 | 第21-22页 |
3、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单一 | 第22页 |
4、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观念落后 | 第22页 |
5、丰富文言文参与式教学评价 | 第22-23页 |
三、高中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建构 | 第23-35页 |
(一) 参与式教学基本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1、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23-24页 |
2、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24页 |
3、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4、对话理论 | 第25页 |
(二) 参与式教学基本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25-26页 |
(三) 参与式教学基本模式的结构操作程序 | 第26-27页 |
1、目标设计 | 第26页 |
2、诱导讲解 | 第26-27页 |
3、实践活动 | 第27页 |
4、反馈评价 | 第27页 |
(四) 参与式教学基本模式的教学评价方式 | 第27-28页 |
1、档案袋评定 | 第27页 |
2、苏格拉底式评定 | 第27-28页 |
(五) 高中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28-31页 |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2、参与性、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29页 |
3、整体性、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30页 |
4、审美、认知相结合的原则 | 第30-31页 |
(六) 高中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具体类型 | 第31-35页 |
1、师生角色互换法 | 第31-32页 |
2、课堂讨论法 | 第32页 |
3、知识框架衔接法 | 第32-33页 |
4、课本剧 | 第33-35页 |
四、高中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实践 | 第35-45页 |
(一) 文言文参与式教学实践案例《鸿门宴》 | 第35-38页 |
(二) 文言文参与式教学实践案例《寡人之于国也》 | 第38-45页 |
五、反思与建议 | 第45-50页 |
(一) 反思 | 第45-46页 |
1、学生参与的被动性、消极性 | 第45页 |
2、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偏颇 | 第45-46页 |
(二) 建议 | 第46-50页 |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 第46页 |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第46-47页 |
3、培养学生自身参与文言文教学实践的条件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