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其他论文

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绪论第16-40页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6-18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二) 研究意义第17-18页
    二、 研究现状综述第18-33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8-24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24-33页
    三、 概念界定和历史分期说明第33-38页
        (一) 概念界定第33-37页
        (二) 历史分期说明第37-38页
    四、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38-40页
        (一) 研究内容第38页
        (二) 研究思路第38页
        (三) 研究方法第38-40页
第一章 科学主义的引领——二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第40-56页
    第一节 科学课程的缺失第40-42页
        一、 背景:进步主义的余威第40-41页
        二、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41页
        三、 课程改革评鉴第41-42页
    第二节 精英科学课程的崛起第42-50页
        一、 背景:国际科技地位的降低第42-43页
        二、 理论基础第43-45页
        三、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45-48页
        四、 课程改革的实施第48-49页
        五、 课程改革评鉴第49-50页
    第三节 科学课程的低谷第50-54页
        一、 背景:生计教育运动第50-51页
        二、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51-52页
        三、 课程改革的实施第52-53页
        四、 课程改革评鉴第53-54页
    第四节 基础科学课程的回归第54-56页
        一、 背景:回归基础运动第54页
        二、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54页
        三、 课程改革评鉴第54-56页
第二章 人本主义的苏醒——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第56-68页
    第一节 基础科学课程与生计课程的融合第56-62页
        一、 背景:高质量运动第56-57页
        二、 理论基础第57-58页
        三、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58-59页
        四、 课程改革的实施第59-60页
        五、 课程改革评鉴第60-62页
    第二节 大众科学课程的拓展第62-68页
        一、 背景:2061 年科学教育的愿景第62页
        二、 理论基础第62-64页
        三、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64-66页
        四、 课程改革的实施第66页
        五、 课程改革评鉴第66-68页
第三章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平衡——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第68-86页
    第一节 面向全体学生的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第68-73页
        一、 背景:全国统一科学教育标准的颁布第68-70页
        二、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70-72页
        三、 课程改革评鉴第72-73页
    第二节 为了全体学生的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第73-86页
        一、 背景:《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出台第73-74页
        二、 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第74-80页
        三、 课程改革的实施第80-84页
        四、 课程改革评鉴第84-86页
第四章 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和局限第86-109页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第86-103页
        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第86-89页
        二、 课程内容的设计第89-94页
        三、 课程实施的开展第94-101页
        四、 课程评价的制定第101-103页
    第二节 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局限第103-109页
        一、 地方分权为主,课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第103-107页
        二、 提倡自由民主,弱化教育的权威性第107-109页
第五章 对我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启示第109-117页
    第一节 树立多维全面的课程目标第109-111页
        一、 关注目标取向的多维性第109-110页
        二、 提高课程目标的全面性第110-111页
    第二节 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第111-112页
        一、 增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第111-112页
        二、 提升科学实践的比例第112页
    第三节 开发综合多元的课程实施模式第112-114页
        一、 逐步开展综合科学课程第112-114页
        二、 推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第114页
    第四节 创建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第114-117页
        一、 关注评价取向的人本性第115页
        二、 加强评价内容的全面化第115-116页
        三、 促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第116-117页
结语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下一篇:《爱弥儿》大义--卢梭教育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