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本课题的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高温燃油管道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碳氢燃料不稳定现象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非裂解流动换热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正十烷在加热管道内非稳态数值计算模型与验证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流体控制方程 | 第18-22页 |
2.3 湍流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2.4 物理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2.5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3页 |
2.6 物性计算 | 第23-24页 |
2.7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4-25页 |
2.8 计算模型验证 | 第25-2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高温加热管道内燃油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3.3 实验流程 | 第29页 |
3.4 实验准备及内容 | 第29-34页 |
3.4.1 温度及压力信号测量 | 第29-30页 |
3.4.2 流量测量优化 | 第30-32页 |
3.4.3 孔板系数标定 | 第32-33页 |
3.4.4 实验内容 | 第33-34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3.5.1 动态特性实验及其结果 | 第34-38页 |
3.5.2 流量突升出口温度与质量流量响应 | 第38-39页 |
3.5.3 不同流量突升出口流量响应 | 第39-41页 |
3.5.4 热负荷变化比较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入口质量流量及压力变化对加热管道内正十烷的动态特性研究 | 第43-6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定压不同入口质量流量扰动对管内流体影响 | 第43-51页 |
4.2.1 入口质量流量按照多项式函数变化(a)对管内流体影响 | 第43-46页 |
4.2.2 入口质量流量阶跃型变化对管内流体影响 | 第46-49页 |
4.2.3 入口质量线性变化对管内流体影响 | 第49-51页 |
4.3 定压不同入口质量流量扰动对出口流体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1 不同入口质量流量扰动对出口质量流量的影响比较 | 第51-52页 |
4.3.2 不同入口质量流量扰动对出口流体物理参数变化比较 | 第52-53页 |
4.4 同一入口质量流量扰动压力变化对管内正十烷换热过程的影响 | 第53-59页 |
4.4.1 3MPa压力下管道内对流换热过程随时间变化 | 第54-56页 |
4.4.2 5MPa压力下管道内对流换热过程随时间变化 | 第56-58页 |
4.4.3 不同压力条件下对流换热过程的变化比较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热负荷及压力变化对管道内正十烷动态特性研究 | 第61-82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热负荷加载过程相同压力变化对管内流体的影响 | 第61-69页 |
5.2.1 压力变化对出入口质量流量之差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2 压力变化对管内特殊点处流体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3 压力变化对出口流体的影响 | 第65-69页 |
5.3 定压不同热负荷扰动对出口流体的影响比较 | 第69-73页 |
5.3.1 定压壁面热负荷阶跃方式下(b_1)出口质量流量变化曲线 | 第69页 |
5.3.2 定压壁面热负荷线性(a_1)与阶跃(b_1)变化下出口流体参数变化比较 | 第69-71页 |
5.3.3 定压力对流换热过程随线性壁面热负荷(a_1)变化规律 | 第71-73页 |
5.4 热负荷变化速率对正十烷的动态特性影响 | 第73-76页 |
5.5 热负荷阶跃其幅值变化对正十烷动态特性影响 | 第76-81页 |
5.5.1 热负荷小幅值阶跃对未跨拟临界正十烷温度场的影响 | 第76-77页 |
5.5.2 热负荷小幅值阶跃对跨拟临界正十烷温度场的影 | 第77-79页 |
5.5.3 热负荷大幅值阶跃变化对未跨越拟临界区正十烷温度场的影响 | 第79页 |
5.5.4 热负荷大幅值阶跃幅值变化对跨越拟临界区正十烷温度场的影响 | 第79-80页 |
5.5.5 热负荷阶跃幅值变化大小对正十烷速度场的影响 | 第80-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