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麦芽糖浆 | 第10-11页 |
1.1.1 麦芽糖浆概述 | 第10页 |
1.1.2 麦芽糖浆的生产 | 第10-11页 |
1.2 高浓度淀粉乳酶解制备淀粉糖 | 第11-12页 |
1.2.1 高浓度淀粉乳酶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1.2.2 高浓度淀粉乳制备淀粉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复合酶法生产麦芽糖浆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15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19页 |
2.2.1 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15页 |
2.2.2 普鲁兰酶活力的测定 | 第15-16页 |
2.2.3 麦芽糊精水分的测定 | 第16页 |
2.2.4 麦芽糊精DE值的测定 | 第16页 |
2.2.5 麦芽糖浓度和得率的测定 | 第16页 |
2.2.6 产物组成及转化率的测定 | 第16页 |
2.2.7 麦芽低聚糖组成的测定 | 第16-17页 |
2.2.8 链长分布的测定 | 第17页 |
2.2.9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17页 |
2.2.10 β-淀粉酶水解率的测定 | 第17页 |
2.2.11 α-1,6 糖苷键比例的测定 | 第17-18页 |
2.2.12 麦芽糊精糖化过程中黏度的测定 | 第18页 |
2.2.13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9-45页 |
3.1 底物浓度及DE值对高浓度麦芽糊精糖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19-26页 |
3.1.1 高浓度麦芽糊精糖化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19-20页 |
3.1.2 底物浓度对麦芽糊精糖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20-23页 |
3.1.3 底物DE值对高浓度麦芽糊精糖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23-26页 |
3.2 复合酶提高高浓度麦芽糊精糖化反应体系的麦芽糖得率 | 第26-31页 |
3.2.1 普鲁兰酶加酶量的确定 | 第26-27页 |
3.2.2 普鲁兰酶添加方式对高浓度麦芽糊精糖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相关机理分析 | 第28-31页 |
3.3 两阶段温度控制提高复合酶糖化反应体系的麦芽糖得率 | 第31-37页 |
3.3.1 两阶段温度控制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3.3.2 两阶段温度控制反应体系中的链长分布分析 | 第33-35页 |
3.3.3 两阶段温度控制反应体系中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35-36页 |
3.3.4 两阶段温度控制反应体系中的黏度变化 | 第36-37页 |
3.4 普鲁兰酶预处理提高复合酶反应体系的麦芽糖得率 | 第37-41页 |
3.4.1 普鲁兰酶预处理时间的确定 | 第37-38页 |
3.4.2 普鲁兰酶预处理对麦芽糊精链长分布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普鲁兰酶预处理对麦芽糊精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4 普鲁兰酶预处理对麦芽糊精 β-淀粉酶水解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5 普鲁兰酶预处理对麦芽糊精 α-1,6 糖苷键比例的影响 | 第40页 |
3.4.6 普鲁兰酶预处理对复合酶糖化反应体系黏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糖化产物分析 | 第41-45页 |
3.5.1 复合酶对麦芽糊精糖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2 两阶段温度控制对麦芽糊精糖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3 普鲁兰酶预处理对麦芽糊精糖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4 糖化产物比较 | 第44-45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