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9-11页 |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2-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7页 |
2.1.1 虚拟现实的核心概念 | 第12页 |
2.1.2 沉浸式虚拟现实的核心概念 | 第12-14页 |
2.1.3 沉浸式虚拟现实的特点 | 第14-15页 |
2.1.4 沉浸式虚拟现实的类型 | 第15-17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2.1 国外虚拟现实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国外沉浸式虚拟现实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3.1 国内虚拟现实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2 国内沉浸式虚拟现实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4.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不同角度看VR及沉浸式VR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37页 |
3.1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25-27页 |
3.3 虚拟现实在教育技术中的发展史及重要性 | 第27-30页 |
3.3.1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再议虚拟现实 | 第27-29页 |
3.3.2“经验之塔”理论下的虚拟现实 | 第29-30页 |
3.4 沉浸式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30-32页 |
3.5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可行性及发展意义 | 第32-37页 |
3.5.1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3.5.2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3.5.3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发展意义 | 第35-37页 |
第4章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设计方案 | 第37-52页 |
4.1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整体架构 | 第37-40页 |
4.2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互动方案 | 第40-44页 |
4.2.1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互动界面设计 | 第40-41页 |
4.2.2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互动方式设计 | 第41-42页 |
4.2.3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互动行为设计 | 第42-43页 |
4.2.4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互动感受设计 | 第43-44页 |
4.3 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的技术方案 | 第44-52页 |
4.3.1 课堂环境创建技术 | 第44-48页 |
4.3.2 头戴显示器及追踪技术 | 第48-49页 |
4.3.3 传感器及手势识别技术 | 第49-52页 |
第5章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构建过程 | 第52-58页 |
5.1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建模的实现 | 第52-53页 |
5.2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材质赋予 | 第53-54页 |
5.3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布光设置 | 第54-55页 |
5.4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互动技术 | 第55页 |
5.5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交互实现 | 第55-56页 |
5.6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全景转换 | 第56-57页 |
5.7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设计特色 | 第57-58页 |
第6章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应用分析 | 第58-70页 |
6.1 构建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应用技术分析 | 第58-59页 |
6.2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的教育应用分析 | 第59-61页 |
6.3 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应用体验的分析 | 第61-70页 |
6.3.1 对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体验的目的分析 | 第61页 |
6.3.2 对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体验的问卷设计 | 第61-62页 |
6.3.3 对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体验的人群分析 | 第62-63页 |
6.3.4 对沉浸式虚拟现实教室体验的问卷数据分析 | 第63-66页 |
6.3.5 对沉浸式虚拟现实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访谈数据分析 | 第66-7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4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0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70-7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A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