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 研究对象 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汉语“比”字句和老挝“(?)”字句的概念和结构比较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汉语“比”字句和老挝“(?)”字句的界定 | 第13-16页 |
一 汉语的“比”字句 | 第13-15页 |
二 老挝的“(?)’字句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汉语“比”字句和老挝“(?)”字句的结构差异 | 第16-19页 |
一 在比较结论项的位置差异 | 第17页 |
二 否定形式上的差异 | 第17-18页 |
三 疑问句的差异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汉语“比”字句和老挝“(?)”字句的语法比较 | 第19-35页 |
第一节 语法表现上的对比 | 第19-23页 |
一 相同 | 第19-22页 |
二 不同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语义功能上的差别 | 第23-30页 |
一 两者的相同 | 第23-29页 |
二 两者的不同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语用上的异同 | 第30-35页 |
一 主体和客体的移位 | 第31-33页 |
二 “比”字句与“(?)”字句的否定用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老挝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 第35-45页 |
第一节 调查范围对象和错误类型分析 | 第35-38页 |
一 研究的范围 | 第35-36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36-37页 |
三 语料来源 | 第37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材料 | 第37页 |
五 调查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偏误类型分析 | 第38-42页 |
一 比较值错误 | 第38-40页 |
二 比较项不对称 | 第40页 |
三 程度副词误用 | 第40-41页 |
四 否定句不恰当以及位置错误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偏误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一 老挝语“(?)”字句的负迁移 | 第42-43页 |
二 汉语“比”字句的复杂性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老挝学生习得“比”字句的教学建议 | 第45-52页 |
第一节 学生方面 | 第45-48页 |
一 提高学生兴趣 | 第45-46页 |
二 熟记句式结构 | 第46页 |
三 认清偏误类型 | 第46-47页 |
四 讲究策略和方法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教师方面 | 第48-50页 |
一 类推比较异同点 | 第48页 |
二 紧密结合词汇教学 | 第48页 |
三 注重区分常见偏误 | 第48-49页 |
四 合理布置练习和作业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教材方面 | 第50-52页 |
一 教材编写现状 | 第50页 |
二 存在问题和建议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