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 1.1 嗅觉可视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1.1 嗅觉可视化技术应用原理 | 第13-15页 |
| 1.1.2 嗅觉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 工夫红茶发酵程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1.2.1 光谱学检测技术 | 第17页 |
| 1.2.2 计算机视觉技术 | 第17页 |
| 1.2.3 电子鼻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嗅觉可视化检测技术构建实验研究 | 第20-31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2.1.2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 2.2 实验与设计 | 第22-24页 |
| 2.2.1 传感器基板材料筛选方法 | 第22页 |
| 2.2.2 传感器色敏材料筛选方法 | 第22页 |
| 2.2.3 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制备 | 第22页 |
| 2.2.4 传感器检测装置设计与构建 | 第22-23页 |
| 2.2.5 软件准备及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2.2.6 嗅觉可视化检测方法优化实验 | 第24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2.3.1 传感器基板材料的选择 | 第24-25页 |
| 2.3.2 传感器色敏材料的选择 | 第25-27页 |
| 2.3.3 检测技术构建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 | 第31-38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3.1.2 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 3.2 实验与设计 | 第32-34页 |
| 3.2.1 嗅觉可视化数据采集 | 第32页 |
| 3.2.2 茶叶样品制备 | 第32页 |
| 3.2.3 感官审评方法 | 第32-33页 |
| 3.2.4 传感器特征信号提取方法 | 第33页 |
| 3.2.5 判别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3.3.1 感官审评结果 | 第34页 |
| 3.3.2 可视化传感器响应信号提取 | 第34-35页 |
| 3.3.3 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红茶发酵程度判定 | 第35-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嗅觉传感器与挥发性物质相关性分析 | 第38-56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4.1.2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 4.2 实验设计 | 第39-41页 |
| 4.2.1 样品加工 | 第39页 |
| 4.2.2 嗅觉可视化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4.2.3 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 4.2.4 感官审评方法 | 第40-41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 4.3.1 传感器响应信号提取及分析 | 第41页 |
| 4.3.2 0-8h茶样感官审评结果 | 第41-42页 |
| 4.3.3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分析 | 第42-48页 |
| 4.3.4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预测模型建立 | 第48-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5.1 实验总结 | 第56-57页 |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