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信用的内涵 | 第10-12页 |
1.2.1 古代的“信”和“用” | 第10页 |
1.2.2 现代的“信用” | 第10-11页 |
1.2.3 国外的“信用” | 第11页 |
1.2.4 心理学领域的“信用” | 第11-12页 |
1.3 信用感的内涵 | 第12页 |
1.4 信用感的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1.4.1 个人因素 | 第12-13页 |
1.4.2 家庭环境因素 | 第13-14页 |
1.4.3 学校环境因素 | 第14页 |
1.4.4 社会环境因素 | 第14-15页 |
1.5 信用感的测量研究 | 第15页 |
1.6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构想 | 第16-1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3章 问卷编制 | 第18-33页 |
3.1 大学生信用感问卷的编制 | 第18-25页 |
3.1.1 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18-19页 |
3.1.2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3.1.3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2-23页 |
3.1.4 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3-25页 |
3.2 大学生信用感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 | 第25-31页 |
3.2.1 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25-26页 |
3.2.2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3.2.3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9-30页 |
3.2.4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3.3 讨论 | 第31-32页 |
3.3.1 大学生信用感问卷分析 | 第32页 |
3.3.2 大学生信用感影响因素问卷分析 | 第32页 |
3.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4章 调查研究 | 第33-40页 |
4.1 目的 | 第33页 |
4.2 方法 | 第33-34页 |
4.2.1 被试 | 第33页 |
4.2.2 工具 | 第33页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4.3 结果 | 第34-36页 |
4.3.1 大学生信用感现状 | 第34页 |
4.3.2 大学生信用感的性别差异 | 第34页 |
4.3.3 大学生信用感的年级差异 | 第34-35页 |
4.3.4 大学生信用感的学业成绩差异 | 第35页 |
4.3.5 影响因素对大学生信用感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 讨论 | 第36-39页 |
4.4.1 大学生信用感的整体水平呈积极正向趋势 | 第36-37页 |
4.4.2 大学生女生信用感水平比男生高 | 第37页 |
4.4.3 大学生信用感随年级提高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 第37页 |
4.4.4 自评成绩较好的大学生信用感高 | 第37-38页 |
4.4.5 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 第38-39页 |
4.5 结论 | 第39-40页 |
第5章 大学生信用感培养的干预研究 | 第40-47页 |
5.1 目的 | 第40页 |
5.2 方法 | 第40-43页 |
5.2.1 被试 | 第40-41页 |
5.2.2 工具 | 第41页 |
5.2.3 干预方法 | 第41-42页 |
5.2.4 程序 | 第42-43页 |
5.3 结果 | 第43-45页 |
5.3.1 不同阶段的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5.3.2 实验班与控制班各自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 第44-45页 |
5.4 讨论 | 第45-46页 |
5.4.1 从实验结果看干预的有效性 | 第45-46页 |
5.4.2 从实验方法看干预的有效性 | 第46页 |
5.5 结论 | 第46-47页 |
第6章 大学生信用感验证的实验室研究 | 第47-53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7-50页 |
6.2.1 实验原理 | 第47页 |
6.2.2 实验假设 | 第47页 |
6.2.3 被试 | 第47-48页 |
6.2.4 工具 | 第48页 |
6.2.5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6.2.6 实验程序 | 第48-50页 |
6.3 结果 | 第50-51页 |
6.3.1 实验图片前后测各生理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第50页 |
6.3.2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各生理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第50-51页 |
6.4 讨论 | 第51-52页 |
6.4.1 使用生物反馈仪的手段可以测量大学生的信用感 | 第51页 |
6.4.2 生物反馈仪测量结果与干预研究结果相互呼应 | 第51-52页 |
6.5 结论 | 第52-53页 |
第7章 研究总结 | 第53-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53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A 开放式问卷 | 第57-59页 |
附录B 大学生信用感初始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C 大学生信用感正式问卷 | 第61-63页 |
附录D 大学生信用感影响因素初始问卷 | 第63-66页 |
附录E 大学生信用感影响因素正式问卷 | 第66-68页 |
附录F 生物反馈仪材料 | 第68-71页 |
附录G 大学生信用感生物反馈仪实验问卷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