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10-22页 |
第一节、抑郁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一、抑郁概念 | 第11-12页 |
二、儿童抑郁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测量 | 第13-14页 |
第二节、疏离感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一、疏离感概念 | 第14-16页 |
二、疏离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疏离感的测量 | 第17-19页 |
第三节、音乐的心理健康功能 | 第19-21页 |
一、音乐与抑郁、疏离感、幸福感的关系 | 第19-21页 |
二、音乐课程的作用 | 第21页 |
第四节、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第二章、研究方法 | 第22-33页 |
第一节、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第二节、实验设计 | 第22页 |
第三节、相关变量 | 第22-23页 |
第四节、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一、儿童抑郁感量表 | 第23页 |
二、孤寂感量表 | 第23-24页 |
三、幸福感量尺 | 第24页 |
第五节、课程设计 | 第24-33页 |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 第24-25页 |
二、课程的目标 | 第25-26页 |
三、彝族本土音乐课程的内容及方法分析 | 第26-29页 |
四、课程的教学模式 | 第29页 |
五、课程的教学评价 | 第29-31页 |
六、课程的教学大纲 | 第31-32页 |
七、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研究结果 | 第33-40页 |
第一节、本土音乐课程对彝族、汉族小学生抑郁倾向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二节、实验班与对照班抑郁得分增量比较 | 第34-35页 |
第三节、本土音乐课程对彝族、汉族小学生孤寂感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幸福感前侧后侧进行比较 | 第36页 |
二、实验班未接受整体本土音乐教学的第二次测量结果 | 第36-37页 |
三、实验班彝族与汉族学生抑郁、孤寂感及幸福感的前后测比较 | 第37-38页 |
第四节、本土音乐课程的评价 | 第38页 |
第五节、实验班彝、汉学生对本土音乐课内容的看法 | 第38-39页 |
第六节、实验班教师的观察及反思 | 第39-40页 |
第四章、讨论 | 第40-43页 |
第一节、本土音乐课程对减轻小学生抑郁程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二节、本土音乐课程对孤寂感的影响不大 | 第41页 |
第三节、本土音乐课程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41页 |
第四节、本土音乐课程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 | 第41-42页 |
第五节、研究的局限性 | 第42页 |
第六节、研究的贡献与创新 | 第42-43页 |
第五章、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一: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 | 第47-51页 |
附录二:儿童孤寂感量表 | 第51-53页 |
附录三:幸福感脸型评尺 | 第53-54页 |
附录四:课程反馈表 | 第54-55页 |
附录五:本土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案 | 第55-65页 |
《等等着》 | 第55-57页 |
《彝山童谣—阿贴拉》 | 第57-60页 |
《小小叶子》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