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关键词界定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关键词界定 | 第14-15页 |
1.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14页 |
1.2.2 古诗文教学 | 第14-15页 |
1.2.3 传承 | 第15页 |
1.2.4 苏教版 | 第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3.1 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传承策略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古诗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 第17-19页 |
1.3.3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 | 第19-20页 |
2 苏教版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 第20-26页 |
2.1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概览 | 第20-21页 |
2.2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古诗文中蕴含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 第21-26页 |
2.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 第21-23页 |
2.2.2“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 第23-24页 |
2.2.3“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社会关爱 | 第24-26页 |
3 初中古诗文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基于镇江市第一外国语学校的调查 | 第26-31页 |
3.1 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3.1.1 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学习兴趣 | 第26-27页 |
3.1.2 学生对古诗文内涵的把握不清 | 第27页 |
3.1.3 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 第27页 |
3.1.4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 第27页 |
3.1.5 教师教学评价手段局限 | 第27页 |
3.1.6 教师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 第27-28页 |
3.2 古诗文教学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 第28页 |
3.2.2 学生对古诗文内涵的把握不清的原因 | 第28页 |
3.2.3 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存在偏差的原因 | 第28-29页 |
3.2.4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原因 | 第29页 |
3.2.5 教师教学评价手段局限的原因 | 第29页 |
3.2.6 教师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的原因 | 第29-31页 |
4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策略 | 第31-44页 |
4.1 明确教学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 第31-34页 |
4.1.1 找准方向,保证传承正确性 | 第31-32页 |
4.1.2 精准定位,增强传承可行性 | 第32-34页 |
4.2 丰富教学手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 第34-38页 |
4.2.1 主题诵读,加深感受 | 第34-36页 |
4.2.2 专题探究,深入挖掘 | 第36-37页 |
4.2.3 亲身演绎,丰富体验 | 第37-38页 |
4.3 合理教学评价,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 第38-41页 |
4.3.1 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 第38-40页 |
4.3.2“档案袋”式评价方式 | 第40-41页 |
4.4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 第41-43页 |
4.4.1 拓展文本资源 | 第41-42页 |
4.4.2 拓展人本资源 | 第42-43页 |
4.5 优化传承环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 第43-44页 |
5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A:七—九年级古诗文篇目汇总 | 第47-51页 |
附录B:古诗文体裁分类汇总 | 第51-52页 |
附录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分类汇总 | 第52-53页 |
附录D:古诗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