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信用风险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信用风险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19-26页 |
2.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提出 | 第19页 |
2.2 Logistic模型的定义 | 第19-21页 |
2.3 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21-22页 |
2.4 Logistic回归系数的统计推断 | 第22-23页 |
2.4.1 Logistic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22-23页 |
2.4.2 Logistic回归参数的置信区间 | 第23页 |
2.5 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评价 | 第23-25页 |
2.5.1 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第23-24页 |
2.5.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果判断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核主成分的理论研究 | 第26-35页 |
3.1 核主成分分析的提出 | 第26页 |
3.2 核主成分分析 | 第26-29页 |
3.2.1 核函数和正定矩阵 | 第26-27页 |
3.2.2 核主成分分析 | 第27-29页 |
3.3 核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29-30页 |
3.4 核主成分分析的实证分析 | 第30-33页 |
3.4.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30页 |
3.4.2 巴氏球形检验 | 第30-31页 |
3.4.3 相关性检验 | 第31-32页 |
3.4.4 主成分分析 | 第32页 |
3.4.5 核主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3.4.6 核主成分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排名对比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边界Logistic模型 | 第35-45页 |
4.1 边界Logistic模型的提出 | 第35页 |
4.2 边界Logistic模型的定义 | 第35-36页 |
4.2.1 边界效应服从均匀分布 | 第35-36页 |
4.2.2 边界效应服从正态分布 | 第36页 |
4.3 边界Logistic模型的优越性 | 第36-39页 |
4.3.1 边界效应服从均匀分布的优越性 | 第36-38页 |
4.3.2 边界效应服从正态分布的优越性 | 第38-39页 |
4.4 边界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39-41页 |
4.4.1 边界效应服从均匀分布的参数估计 | 第39-40页 |
4.4.2 边界效应服从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 第40-41页 |
4.5 边界Logistic模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41-44页 |
4.5.1 参数β的显著性检验 | 第41-43页 |
4.5.2 边界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 第43-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45-58页 |
5.1 样本的选取 | 第45页 |
5.2 指标的选取 | 第45-51页 |
5.2.1 微观指标的选取 | 第45-50页 |
5.2.2 宏观指标的选取 | 第50-51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5.4 利用核主成分对指标进行提取 | 第52-54页 |
5.4.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52页 |
5.4.2 基于核函数主成分的提取 | 第52-54页 |
5.5 一般Logistic模型和边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的对比 | 第54-56页 |
5.5.1 回归参数对比 | 第54-55页 |
5.5.2 参数的显著性对比 | 第55页 |
5.5.3 拟合优度的对比 | 第55-56页 |
5.6 一般Logistic模型和边界Logistic模型违约率计算对比 | 第56-5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页 |